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于是他便放下锄头每天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释义: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故事: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揭示道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辨析:“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守株待兔能用于褒义,只要掌握了规律,在兔子必经之道上栽几棵树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军必经之地,我们只要在此做好准备,守株待兔即可。
拓展阅读
1、言过其实典故言过其实故事成语故事
【言过其实】成语解释: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 点击查看言过其实详细解释 ]
三国时,孙权使诈杀害了关羽;刘备悲愤不已,出兵伐吴,想替关羽报仇,不幸失败,退到了白帝城,最后刘备又忧愤而病倒。当刘备临终的时候,将复国的重任和辅佐幼主的事托付了给诸葛亮,并且告诉他说:“马谡是虚浮不实的人,他所说的话,往往夸大,言过其实,今后丞相任用他时,要格外的谨慎。”后来,司马懿出兵攻打街亭,马谡向诸葛亮请求自愿去镇守街亭,结果因为自作主张,战术错误,弄得街亭失守。诸葛亮以马谡不听军令,将他处死。这时候,诸葛亮突然想起了刘备临终的遗言,很后悔没有谨守嘱咐,而大哭了一场。
“言过其实”这句成语,便是指说话的人,往往超过他自己实在的本领,只会说大话,不会做大事,结果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并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话而已。这是一句*的话。有时,“言行不符”和“言过其实”是被混用的,但是这两句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话和事完全两样,例如,满口的仁义理论,做的却是奸恶的勾当,言论和行为完全违背;但是“言过其实”是在讥讽专说大话的人,这两点是不一样的。
2、《守株待兔的老农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的老农夫》是根据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创作的一首叙事歌曲。歌曲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由五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其中,第三、四句都是由两个相同的乐节构成,节奏独具特色,与前两乐句形成对比,装饰音的使用增添了歌曲的幽默感。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发展,探索思维能力也逐步增强。 教学目标:
1.能用诙谐的声音和生动的表情演唱歌曲。 2.认识倚音记号,并准确演唱。
3.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自主编创动作,与同学合作表演。 教学重点:
能用诙谐、幽默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自己创编的动作,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演唱时能够做到吐字清晰、节奏准确,并把握好音准,特别是倚音、顿音的地方要演唱准确。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子琴、草帽、沙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听到的音乐是一首音乐中的小故事《司马光砸缸》,原来,音乐有如此大的魅力,还可以给我们讲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音乐中的小故事《守株待兔的老农夫》 二、聆听歌曲,感受音乐 1.初次聆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稍慢
师:对,这是一首稍慢的四二拍歌曲 2.复听歌曲
师: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生:快乐,有趣
师:回答的很好,这是一首用一种非常欢快、幽默的情绪来演唱的。
3.同学们,想不想听老师来唱一遍呢? 三、学唱歌曲、表达情绪
(1)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琴视唱第一乐段 师:在演唱的过程中有个别地方需要我们去注意。 师:讲解倚音、顿音记号,处理感情
(2)师生接龙唱,教师唱第一乐句,你们唱第二乐句
(3)请同学们视唱第二乐段(你觉着如何演唱才能表现出老农夫的幽默性)
(4)请同学们跟随音乐伴奏演唱整首歌曲,一定要表现出农夫的幽默!
(5)找同学到台前来演唱
(6)全班集体唱,找几个同学用沙锤为同学伴奏
(7)找同学分别扮演农夫、小草、小兔子、大树。把歌曲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
师:同学们的表演棒极了!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演,我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又加深了了解,谁能给我们说一下寓言道理呢?
生:做事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将一无所获!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所收获! 五、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3、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2.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扑朔迷离
北魏时,有一户姓花的人家,老父叫花弧。花弧有一个女儿,名叫木兰,她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武艺十分高强。
那时,北魏经常和外族打仗,朝廷下令征兵,木兰的父亲年纪太大,弟弟又小,于是木兰就想装扮成男子,替父从军。她穿上父亲当年穿过的盔甲,威风凛凛地去见父亲,表明自己的决心。花父很感动,但是并不放心。于是,木兰要求与父亲比武,如果胜了就让她去从军。花弧向来不服老,就答应了。父女俩就在花园里比剑,你来我往。花弧毕竟年老体衰,终于支持不住,败下阵来,只好同意木兰代替他去从军。
木兰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打了很多次胜仗,立下了大功。出征十二年,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是女子。敌人终于投降了,木兰凯旋,换上女装。战友们惊叹道:“我们同行十几年,都不知道你是个女子!”
木兰捉来一对雌雄兔子,然后笑着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说我女扮男装,就像在地上走的兔子难以分辨出雌雄一样,根本看不出来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后来,人们就用“扑朔迷离”作为成语,比喻事情模糊复杂,真相难辨。扑朔,扑腾、乱动;迷离,眼半闭。3.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温故知新
昭公19年,孔子拜师襄子为师,请教有关弹琴的学问。师襄子先弹奏了一曲,带他弹完便将孔子引入后轩中,让孔子习琴。孔子一连三日练习师襄子所教的曲子,没有再学习新的内容,师襄子听孔子曲调已经弹熟便说,词曲你已弹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感谢夫子教诲,但技巧我还不纯熟容我继续练习。
又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子听着后轩中孔子的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不断点头赞赏,便说:“所有技巧您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
孔子回答:“我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还没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请容我再练三日。”
孔子习琴的第十天,师襄子站在一旁听得如醉如痴,而孔子在弹奏中由于受到乐曲的*,有时进入深沉的思考,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怡,胸襟开阔。他激动地说:“我弹着弹着就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那个人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 瞻远瞩,性情温柔敦厚,好像有着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
师襄子闻言连忙从坐席上站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此曲正是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是聪明过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
孔子说:“全仰仗夫子教导。”
温故知新,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4.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5.四字成语故事文字版
下笔成章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 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 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释义: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4、胁肩谄笑典故胁肩谄笑故事成语故事
【胁肩谄笑】成语解释: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 点击查看胁肩谄笑详细解释 ]
“胁肩谄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逢迎巴结他人时所表露出来的丑态。胁肩,耸肩;谄笑,讨好他人的媚态。
这是公孙丑和老师孟子讨论君子如何培养自己品德的故事。
公孙丑一天问孟子,古代一些士子并不主动去谒见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道:古代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诸侯的臣子,就不去谒见。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两件事: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却跳墙躲起来了;鲁穆公去看泄柳,泄柳紧关大门坚决不见。他们都做得过分了,要是逼迫要见,还是可以相见的。阳货想让孔子来见他,又担心这样做失礼。但当时有这样的习俗:大夫对士子有赏赐,如果此人不在家,不得亲自拜谢,事后必须亲自登门答谢大夫。因此,阳货便打听那天孔子外出不在家时,给他送去一个火腿。而孔子,对阳货并无好感,根本不想见他。于是他也采取阳货的办法,打听阳货外出不在家时,到阳货家回谢。当时,如若阳货不搞小动作,先去看孔子,孔子岂能不见他?曾子说过这样的话:“胁肩谄笑,简直比夏天在菜园种菜还感到累和难受。”子路也曾说道:“观点不同的人在一起谈话,脸上还要显露出羞愧的神色,我是难以理解的。”从这里看来,君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品德,可以知晓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