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苏州苏舜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字词解释:
⑴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初名蟠门,后因此地水陆萦回曲折,改称盘门。刮眼明:景物格外美好,使眼界开朗。唐韩愈《过襄城》诗:“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
⑵更:改变。
⑶自得:自己得意舒适。
⑷盛衰:兴盛与衰败。
⑸羁(jī)苦:客居困顿。俗人轻:被世俗之人所看轻。
⑹住:留住。
⑺无穷:一作“无情”。
⑻旅棹(zhào):客船。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东出盘门景物看得格外分明,落一阵萧萧细雨改换了阴晴。绿杨依依白鹭点点,全都各自怡乐欢欣,近处的水远处的山,一处处隐含着深情。世间万物有盛有衰,凭仗上天旨意施行,叹息我尝尽羁旅愁苦,却被凡夫俗子们看轻。这无穷美景可惜无缘留住,客船黄昏时竟还匆匆远行。
试题:
(1)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1)“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1分)。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1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2)①对苏州美景的喜爱(赞美)、留恋之情。②对自然变化和人生盛衰的坦然(达观)。③无惧世俗对自身轻视的不羁(或:不畏俗人对自身“羁苦”的轻视)。
(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
过苏州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何年难以确证,有人说系晚年复起为湖州长史时期,途经苏州所作,似乎可通。
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作品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风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
首联总写苏州风光之明媚爽目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江南景物特色:“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这两句是说:行舯东出盘门,一片清雅明媚之色,此刻,刚下过一阵细雨,天也放晴了。不说景物如何明媚,而说“刮眼明”,一个“刮”字的妙用,使人具体感受到大地如洗的新美,爽气得沁人肺腑。
首联是写总体感受,颔联承此而写具体景物:“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徐来,绿柳依依,宛如舞姿婆娑;春水泱泱,白鹭相随,宛如爱侣为伴,以说它们“俱自得”。近水如镜,既照着城头的雉堞、纹关石,又照着绿杨、白鹭和透行舟,好象要把世上的一切美秀都收于一镜之中;远山葱翠,或如玉簪亭亭,或发如鬟髻对起,似与近水媲美,所以说它们的喜爱。这一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是句中对偶(如“绿杨”对“白鹭”、“近水”对“远山”),这就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这一联显然是从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两句化来,而一经点染,则别有韵致。这联诗还可以说是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处于这样“俱自得”、“皆有情”的环境中,诗人不能不对影自怜而生感慨,于是写出了“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这样语意双关的话。大自然诚然美好,但它既有“盛”,必有“衰”,而这种盛衰又不是主观意志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说在乎“天意”。“天意在”三字,表面是对造物主而发,实则也是对人世的主宰者而言。这事物的错综颠倒怎能不使人产生“万物盛衰”在“天意”之想。“一身羁苦俗人轻”是对世俗的讽刺。诗人四方漂泊,故曰“羁”;沉沦不僚,不得安闲舒适,故曰“苦”。合观“羁苦”,它兼指羁宦羁旅之苦。世俗之眼,只认荣华富贵,不识道德学问,羁苦之身,白为俗人所轻。诗人被借故劾免之后,曾向欧阳修写信说:“舜钦年将四十,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人,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费衮《梁溪漫志》引)这段话可说是对“一身羁苦”的注脚,也是不畏世欲轻视的自白。
尾联总收一笔:“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无穷好景”回应上边所写美景;“旅棹”回应“羁苦”,表明临去时对苏州的眷恋之情。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一缺陷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尤其是尾联)找到──煞费笔墨议论,而在议论中又缺少形象思维。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前集》中说“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梅尧臣),轩不羁,如其为人。”其实轩昂不羁的,不只是他和歌行体,像这首律诗,虽以清切闲淡为主,却也散发着俊快不羁之气。诗之佳处,正在于此。
个人资料: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拓展阅读
1、秋晚登城北门翻译《秋晚登城北门》古诗阅读习题及答案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1.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登临北城楼扶杖远眺的形象,下句则写诗人见西风卷地而触目伤怀的情景。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远地看见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在硝烟中把秋意带到了诗人日夜怀念的杜陵。
C.颈联以形传神,通过诗人“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其内心烦乱不安又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感情充沛,诗人愁绪满怀,既有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②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字运用的妙处。(4分)
2.梁启超称赞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请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男儿”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参***】
1.(7分)
① (3分)B。(应该是南飞的鸿雁带来杜陵秋意)
②(4分)答案要点:解释字义、诗句表面的意思(1分);指明手法,答出对比,并说明效果(1分);说明表达的情感内涵(诗人虽壮志未酬,但雄心犹在的情怀,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忧虑边关战局)(2分)。
2.
(1)概括陆游的男儿本色--有雄心壮志,有家国意识,有心系国家安危的责任感,有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2分(至少要说出两点)。
(2)结合原文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2分。
(3)联系阅读积累或者结合社会现实,2分。(举例具体,恰当,有类比关系)
(4)谈出认识,有观点句,有分析,2分。(观点鲜明,认识清楚,分析深入)
(5)语言表达,2分(思维清晰,没*句, 1分;语言精彩,用词恰当, 2分。)
2、登岳阳楼杜甫赏析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晚年生活的凄苦和忧国忧民之心。本文登岳阳楼杜甫赏析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关于岳阳楼最著名的诗篇,岳阳楼也因此诗而闻名遐迩。其原文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5.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6.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手法赏析: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
3、《浪淘沙把酒祝东风》阅读*及原文翻译赏析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②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为欧公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
②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起笔的新颖之处是什么?司空图《酒泉子》有“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本词添一“共”字,试分析“共从容”的妙处。(5分)
(2)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加以说明。(6分)
3.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4.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5.从写花的角度,去年、今年、明年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6.本词首句为何写东风?请简要分析。(4分)
7.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8.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
(1)①作者既未去写酒宴之盛,也未去写人们的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欣赏这大好的春光。(2分)②“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1分)对东风而言,不仅是爱惜好风,而且有留住景,以便游赏之意;(1分)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
(2)①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的怅恨,从古至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无穷无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②“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年的花比去年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希望友人尽情观赏,也足见去年作者曾与友人来赏过此花,包含对过去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③本应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明年花开不知同谁再来赏此花的伤感之情(答对两点即4分)④“今年花胜去年红”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2分)
3、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4、“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5.今年、去年的的花都是实写,明年的花是想像,是虚写。(1分)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2分)而别情之重,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1分)
6.“东风”与后面的“垂杨”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3分)词人用东风勾画出了春游的美景,渲染了气氛。(1分)
7.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8.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二:
1.通读全词,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词?请用四个字回答。
2.侧重从词的下片看,寓含着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参考*
1.惜春伤别。
2.词的上片写邀春留连,回忆旧游别友人;从下片所写看,主要寓意着:人生聚散匆匆,好景不长,华年苦短。
三: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2)下阕写“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
(1)虚实结合。“垂杨紫陌洛城东”交代地点,是实写;“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是想象过去和朋友携手赏春的快乐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的时光易逝之慨和对快乐往事的眷念。(从“想象”的角度作答也可)
(2)通过表现春光美好,以乐景衬哀情,突出了词人对朋友聚散匆匆的惆怅、哀怨。
四:
【注释】: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紫陌:郊游大路。
14、从题材看,是一首之作。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暖风吹拂,人物内心轻松、愉悦。
b、“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句会议去年与友人同游的欢乐,引出后面的感慨。
c、“今年花胜去年红。”句以乐景写感伤之情。花虽美,但赏花之人还是要别离。
d、“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语言通俗直白,情感真挚强烈。
16、赏析“游遍芳丛”之“遍”字,谈谈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4分
参考*
14.(1分)惜别(告别)、离别、送别等
15.(3分)b(错在“去年”,应该是今年。主要是写实也有回忆。)
16.(4分)故地重游,美景依旧,本无特别的引人之处,但难得一聚倍加珍惜,友情浓重,难舍难分。(2分)“遍游”只是为了延长相聚的时间以慰别离的苦痛。(2分)
我端起酒杯,问候春天,也希望你也留下,与我和美相伴。这里是繁华的洛城之东,在宽阔的街道两旁,垂柳依依,春意盎然。去年此时,也是在这里,我和你携手相伴,在花丛中欢乐游玩。人间聚散总是太匆匆,引人为时光怨恨。今年的花儿比去年的还美丽。也许明年的花儿会更艳丽动人,可是面对美景,谁是与我一同赏花的心上人呢?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这首词是作者与友人春日重游洛阳城东有感而作。开头二句写持酒祷祝,愿与春光从容。一“共”字便将东风与人事融在一起。“垂杨”句补出地点,歇拍二句叙携手游赏,缀以“当时”二字,便将昔日之游与今日之游结合起来,场景叠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下阕,叹人生聚散匆匆,故又弥觉今日时光之可贵、景致之可爱,连花也似比去年更红。煞拍,推测明年之花应更红更好于今年今日,而人却未必能复如今日之相聚。无限之惆怅,不尽之感慨,自在不言之中。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首二句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同“东风”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即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头两句深深地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能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长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易,花又开得这么美好,本来应该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意为: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已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赏此花了。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即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称它“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点评】
这是一首惜春忆春的小词。写自己独游洛阳城东郊,饮酒观花时而产生的愿聚恐散的感情。这首词为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有感而作,在时间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由现境而忆已过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下片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含遗憾之情于其中,尤表现出对友谊的珍惜。“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将三年的花季加以比较,融别情于赏花,借喻人生的短促和聚时的欢娱心情,而并非“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鲜艳,但由于是用乐景写衷情,使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诚挚。上片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下片写惜别之情,感伤气息浓重。。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然而,在人生聚散无常的伤感之外,所幸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词人怅惘失落的情怀,减轻了心头的伤痛。故而词人并无剧痛深哀,只是一种淡淡伤感而已。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涪城区内),祖籍:*西永丰,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