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寓言故事三则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5:06

必读寓言故事三则

寓言故事一:善意存于心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心,则为“悲”。观世音菩萨既有博大的“爱护心”,又有非凡的“怜悯心”,所以其美名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其实佛也并不是那么神秘,丹霞禅师有一次路经洛阳的惠林寺,那时正是严冬时节,天寒地冬。于是他就将惠林寺里的木头佛像扛了下来,烧火取暖。

寺里的住持见了,大发雷霆道:“你怎么敢把佛像烧了呀!”

丹霞禅师泰然自若地答道:“噢,我是想把佛像烧出舍利子来呀!”

住持惊愕地问:“木头的佛像能烧出舍利子来?”

丹霞禅师道:“既然烧不出舍利子来,那就是木头了,不是佛了,尽管烧好了。”

后来,丹霞禅师安然无恙,而住持却因心火上蹿,掉了两道眉毛。

众生皆苦,惟怀有一颗大慈大悲的善心持身处世,方能苦中有乐。而心存善念,便可称佛。

有一个人对佛无限崇拜,吃着斋饭,诵着经文,烧了好多香之后,他想见见活佛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筹备了路费,带足了干粮,准备去名山古刹中寻找活佛。爬过千山,趟过万水,他终于来到了当时有名的一座寺院。寺里的方丈接待了他。他向方丈述说了一路的艰辛劳顿,并恳求方丈让他见见活佛。

方丈说:“回家去吧,佛已经在你的家中了。那个倒趿着鞋披散着发为你开门的就是活佛。”

一天清晨,他回到了家,敲了门后,就急切地等待着活佛的出现。

门开了,倒趿着鞋披散着发为他开门的正是他的妻子。知道是他敲门后,妻子来不及将鞋穿好将头发梳好就匆匆为他来开门。

他恍然大悟,原来活佛就是我们身边一切善良的凡人。一切曾经给了我们关怀和帮助的凡人。

只要本性率真的做事,就是行了佛道。木头佛像烧不出舍利子,千真万确。正所谓“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说到底,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并不在于我们所得到的外物,而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因为真正的佛是在人的心中。

佛性一直在我们的心里,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不知道看重它。它是人生命的根,是人心灵的船,载着我们的心灵渡过大千世界,却让我们的心灵深处依然完好如初。

寓言故事二:如何增进快乐

释迦牟尼佛说“人造十恶”。身体有三种恶业:杀,*、杀众生。盗,偷拿人家东西。淫,邪淫,不正常的关系,夫妻以外的性关系。身之外,口呢?口有四种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再来意呢?有贪、嗔、痴。

这十种恶业最重要的是嘴巴——口业。我们的嘴巴每天都在造业,都在散播是非,散播谣言。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自己的权利,不惜虚妄地编造不实的话来伤害众生。

诸位佛友,你摸摸良心,从小到大是不是曾经为了报复、贪小便宜,或是为了一点名利而讲谎话,去抹黑一个人,伤害另外一个人。所以,第二点要告诉诸位的是,你要怎样去过日子,你才会活得快乐。

第一,不听是非。我们的耳朵是要听佛法,而不是要听是非的。因为是与非是对立的,是相对的,你听一面之辞是不准确的。当这个人受到委屈,就会透过主观的意识去丑化别人,去扭曲别人,什么恶言恶语都讲得出来。所以,我们如果没有智慧,只听片面之辞,那你就会被蒙蔽,得不到事实真相,不但听到的不正确,而且会把错误传给别人。

其次是: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听是非对我们没有好处,讲是非对我们没有利益,传播人家的恶事,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处。世间人尚且都要隐恶扬善,何况一个学佛的人。一个学佛的人要了生死、要成佛、要成圣成贤,如果每天还在传别人的是非,你说,他能成佛吗?他会成魔。佛跟魔的发音很像,成佛、成魔都差不多,听起来只差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三个修行的根本,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总之,是非对我们修行没帮忙,你不要去管人家怎么烂、怎么坏,只要管自己有没有烂、有没有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你要把自己管好,让自己好过一点,让自己快乐一点过日子。为什么整天管别人呢?真是愚痴。像我就不会管别人,我用感化的,我度得了你就度,度不了你,我就先度自己。

要记住喔!不要因为别人的缺点而影响到你的心情。我们本来可以活得很自在、很洒脱,生命可以很快乐、很享受。可是我们却太过于关心别人的好坏、善恶、是非、高下。

佛学大德说:“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人挠风尘耳!”我们总是去执取外在的客尘烦恼,染污了自己安详喜悦的清净自性。人们总是不关怀自己的内心,总是让外境、让别人的是非来扰乱自己的心情。

因此保持一个充满喜悦、充满慈悲,无所挂碍、如如不动的心情,是一个学佛者最重要的课程,就像是“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一切因缘事相现前时,都能观照诸法如幻如化。如过眼云烟,不起心不动念,保持一颗如如不动而带着喜悦的心情。

记得对自己慈悲一点,让自己愉快一点,没事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寻烦恼,这是很重要的。生活中时时充满清净喜悦的心,那么生命就是一种享受,自然可以乐在其中矣!

所以,我要告诉诸位一句哲学名言,你们一定要记住:“对生命不了解的人,生命对他就是一种惩罚。”再讲一遍:“不了解真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是一种惩罚。”因为他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的日子,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所以,千万不要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跟自己过意不去。你要过快乐的日子,你就要听师父的话。

中国佛教故事网提醒您:快乐并不难,关键在你如何看待得失,怎么看待放下。

寓言故事三:对别人宽大就是对自己宽大

一个越战归来的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父母:「爸妈,我回来了,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儿子又说「可他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很遗撼,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著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後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後,父母接到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案件。於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朋友,您一路看下来後一定很有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後,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因为,当您对别人「宽大」之时,即是对您自己宽大。

拓展阅读

1、小学生的历史小

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2、小学生的历史小

战国时期,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定是各级*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担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情的实质。”众大臣深受启发。

3、小学生的历史小

龙图腾形象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几千年的*社会中,龙已经成为了*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标志。龙形象成为了皇帝的专属标志。皇帝就是“真龙天子下凡”。所以说,在*王朝中,皇帝的服饰上面也是以龙为主要的装饰物。那么,这种崇拜龙的习俗是什么形成的呢?

其实,在中国的这种龙并不是自然界中的动物,而是认为创造出来的一种图腾形象。大家都知道,中国这种龙的形态是长着一副像猪头和马脸的龙首,头顶长着一副似鹿子角一样的龙角,嘴上长着一对长长的龙须,身子如巨蛇一般,长着一片片的鱼鳞一般的龙身,腹部下面长着四只如鹰爪一样的爪子,尾巴如鱼尾一样。这样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就是我们崇拜的龙形象。

这种奇形怪状的龙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其实,对于龙图腾的演变来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中华祖先就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上了。当时的祖先们都是以族群生活在一起的。每个族群当时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在这些图腾形象中,有的崇拜牛,有的崇拜马,有的崇拜虎,有的崇拜蛇,有的崇拜鸟……这些图腾成为了这些族群们敬奉的神。并且作为了本族群的标志。当时,在我们的华夏土地上生活的夏氏族就崇拜蛇。所以,他们将蛇作为了自己族群的图腾;而商氏族群就崇拜鹰,他们便将鸟作为了自己族群的图腾……这些族群的图腾成为了他们的标志。

当时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往往因为争夺食物和地盘相互进行争斗。争斗中,一些弱小的族群便被强大的族群吞并。被吞并的族群的图腾便被强族群占有。比如说当时的夏氏族群在吞并了商氏族群以后,夏氏族群的蛇图腾上面便增加了一副鹰爪。后来,当他们吞并了以鹿为图腾的族群以后,这个蛇身上便多了一副鹿角。就这样,中国的龙图腾产生了。

龙图腾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最后才形成为我们知道的这种龙图腾形象。而在我国的历,这种龙图腾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我们知道的这种龙,而另外还有一种龙便是蟠龙。当时,我们所知道这种龙是可以腾云驾雾的天龙。而另外一种龙便是蛰伏凡世的蟠龙。最早记载天龙的《封神书》中说:“四千多年前,黄帝在荆山下(今天**省阌乡县南)铸大鼎,鼎成,遂骑龙升天。”以后,逐代相传,及至唐宋建龙王朝,以祈龙王保佑风调雨顺,这种求龙王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其实,人们所说的“蟠龙”就是禹王。当时,由于大禹治水深得民心,就被人们认为他是龙的后裔。从此,龙就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历代皇**自喩为“真龙”“天子”。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清朝国旗上面也是绣上了龙,作为皇权的标志。这样,龙就成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代表。

在龙被皇权占用以后,民间就不能够使用龙这种皇权的标志形象。皇帝的服饰称为“龙袍”,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皇帝的宫殿称为“龙宫”。以此类推,凡是皇帝享用的东西都打上了“龙”的烙印。自从龙图腾被皇权独霸以后,老百姓就不能够随便使用龙图腾的标志了。在*社会中,凡是私下制作龙袍者,使用龙作为自己的服饰者,都是死罪。

当然,敬奉龙就成为了一种流传下来的民俗了。比如说,我们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这天,就要进行祭祀活动。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春龙节”。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其实,二月二这天正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何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据民间说法是:“龙睡了一整个冬天,从惊蛰这天开始就开始苏醒了。这个时候的龙就要怒吼、要甩尾巴了,所以天上就开始响雷了。”

4、小学生的历史小

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同孟母迁一样是母亲教子的典范。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对儿子说:“年少从乎父母,出嫁从乎夫,夫死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5、小学生的历史小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形势危急。上*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点击查看更多必读寓言故事三则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4188.html

热门阅读

  1. 2情人节祝福短信201
  2. 关于环保社会实践的报告
  3. 形容秋天的诗句大全
  4. 微信感情个性签名
  5.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案例
  6. 有关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的经典语录
  7. 24节气立夏微信祝福语大全
  8. 苏紫紫的名言
  9. 紫花田心情随笔
  10. 孟浩然的代表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
  11. 《卡通明星总动员》说课稿范文
  12. 用转危为安造句
  13. 网络公司实习自我鉴定
  14. 201年经典高考短信祝福语
  15. 幼儿园大班班级总结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