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发布时间: 2025-07-19 14:42:29

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

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1]

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闲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

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闲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处境?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

如果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猜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兴趣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会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也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

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

拓展阅读

1、《路难》阅读答案古白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珍贵菜肴足够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烦愁使我撂下杯筷难下咽,拔出宝剑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山。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日边。遥想吕尚闲来曾经垂钓碧溪,忽又想到伊尹梦中乘经过日边。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路难呵!路难!这样多的岔路应该走向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主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人以“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本题为《路难》,但纵观,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白的这首《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答: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雪满山。

中“欲渡黄河”、“将登太”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日边。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日边”,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姜太公B 乘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日边。”这两句分别含有姜尚和伊尹两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能得到任用一展宏图 的思想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2、我本不弃世下

名《送蔡山人》

作者:

朝代:唐代

歌体裁:五古

一乘无倪,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句的意思是:我本不欲弃世人奈何世人先欲弃我。我本想留在这个世界,可世人却先抛弃我。

白,确实是狂妄至极。“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然狂,是自信的外现。“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地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敢悄悄地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我安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这直干云霄的狂气支起的骨气人格,是何其的尊贵!

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抖落了白衣上的'尘埃,他带着浪漫追寻那汪月光去了,他静静地长眠于湖北当涂。

落入凡间的羽翼,却始终不染纤尘。是他将人生以酒诠释,惊疑天上仙人。傲耶?狂耶?醒耶?醉耶?人也好,也罢,怎一个狂字了得?怎一个妙字了得?但毫无疑问,是他,用独特的气骨撑起盛唐歌的浩瀚气象!

狂妄中却不失那份天真,碰壁时逆转的释放,谪仙人是也。也曾踌躇满志,情不自禁地唱道:“仰天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现实将那从政之火扑灭,无可奈何只丢下一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潮起潮落,淘不尽的是男儿豪气;云卷云舒,自有那份从容自如。

3、绅《悯农二首》文译文参考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点击查看更多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3705.html

热门阅读

  1. 生动有趣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 会计专业的自我鉴定
  3.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
  4. 关于班主任月终工作总结范文
  5. 2016年圣诞快乐祝福语
  6. 2018年简单的五一劳动节祝福短信
  7. 有关同事结婚祝福语简短集锦
  8. 《秋兴其三》全诗翻译及赏析
  9. 第一学期幼儿园小班班级计划方案
  10. 关于办公室文员实习的报告
  11. 做自己想做的人读后感范文
  12. 电力设备公司技术员的个人工作总结
  13. 201年愚人节节日祝福语
  14. 圣诞节短信祝福语50句
  15. 暑假的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