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意解读 1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起笔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一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都使人听起来响亮清晰,更显示出了环境的沉寂。况且,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必将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留下的将是更悠长的寂静。这里,作者采用了古诗中常见的“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将“静”表现得很含蓄,也更具韵味。这在作者其他的诗作中也常用,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古木无人语,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皆“以动写静,不着痕迹”,催人联想,令人回味。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想象,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或者说,正是因为深林太幽暗了,那一小块光亮才显得很突出;如果深林不是幽暗的,还能注意到那小小的光亮吗?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因此,这写景只能是为了表现“暗”的。这里,作者又采用了颇值得称道的“以明衬暗”的写作手法,这在古诗中也很常见。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如豆渔火都看得清楚,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明,暗示春雨的雨量可能不小。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傍晚的日色不但未给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这就更衬托出松林的幽暗和阴冷。
全诗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色”。后两句落日的余晖静静地照在青苔上的给景物蒙上的冷清孤寂的气氛,又刚好与前两句静谧的意境巧妙交一融,浑然一体。作者看似信手写来,无意而为,无喜无悲,但留下来的“空”“冷”“清”“静”却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令人挥之不去、浮想联翩、无法释怀的*效果。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使人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却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
王维的诗意解读 2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agra一ve;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一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一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一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一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王维的诗意解读 3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一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一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一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一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的某些山水诗,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辋川集》中,这一类句子随处可见,本篇外,又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敧湖》),“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是王维诗歌创作消极的一面。
王维的诗意解读 4
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露出斑驳的树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山空,心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仍是王诗一贯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诗画交织,诗人仅用十二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拓展阅读
1、比较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重要领袖和代表,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独树一帜。王维的风格是以诗入画、融入禅意,有宁静之美,而孟浩然则是自然平淡、贴近生活,大有朴实之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两位诗人的诗歌,由此来探讨一下两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意境差异。
引言
山水田园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表现形式,自魏晋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并固定。发展至盛唐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的状态。此时期出现的一大批诗人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主要代表,他们在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将其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山水田园诗派,风行一时。然而,虽然两人都是以写山水田园诗为目的,但在意境的表现上则略有不同,以致形成彼此不同的风格。王维和孟浩然在取材上大致是相同的,他们都喜欢描写山、水、泉、石、松、柳等景物,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是他们永不厌倦的歌咏主体。但是,在运用这些素材创造诗歌意境时,两位诗人所用的方法、达到的效果却迥然不同。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简要说明两者在诗歌意境上面的差异。
(一)归隐的寂寞与入仕的感慨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虽然都意在表现山水田园风光,但是由于两位诗人的经历不同,以致于表现的情怀有所差异。王维早年曾一直身居*,后因其爱好山水田园的本性,在晚年时终于可以归隐山林,于是经常在诗中将归隐后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孟浩然则一生郁郁不得志,未曾涉猎*半步,终日过着隐逸的生活,心中颇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因而其诗中夹杂着渴望入仕的情怀。下面通过王维的《山居即事》和孟浩然的《临洞庭赠张丞相》来详细分析两者在意境上的差异。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即事》)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赠张丞相》)
王维的《山居即事》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全诗以“寂寞”一词开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因“寂寞”的情绪,故而“掩柴扉”出门,以环视山居外景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紧接着颔联在落日余晖、松树茂盛的背景之下,鸟鹊还巢,行人开始归宅,很少有人出访,于是柴扉紧掩。这一切都弥漫着诗画气息,表现了黄昏时的一片宁静之美。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色彩明丽,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这时,渡头的烟起了,于是采菱的人们相继而归了。尾联着重落在“归”字上面,其中暗含着诗人的归隐之意。
通观全诗,诗人的山居所见,都是幽寂之景,但是这些却没有将诗人的归隐之趣消散,他享受着这份寂寞,虽然寂寞但是绝不孤独。在世人看来,无心于世事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的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再看看孟浩然的《临洞庭赠张丞相》。全诗首联就直接描写八月中的洞庭湖,此时,水涨湖平。“涵虚”指的是涵泳于虚空,“混太清”,是混合于天空。句意是说水天一色。颔联紧接着描写此时湖上的景色:水气从湖面上蒸发出来,波浪很大,像是要冲击着岳阳城。这一联是孟浩然的名句,十个字表现了洞庭湖的空阔浩瀚,表现了诗人心中豪迈的情怀。颈联表面上写的是“欲济”,实质上是指诗人心中渴望入仕的情怀。虽然想入仕,但是却没有“舟楫”,于是诗人心中又多了些许感慨。尾联集中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最终只能是“徒有羡鱼情”。
总观这两首诗,不难看出两位诗人所编织的意境的差别,因其自身经历与生活环境的原因,必然会使得他们在表现诗的意境时,不经意将个人因素与情感融入其中。因而,这种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二)以空明纯净入画与以平淡自然入诗
“空明纯净”是王维诗歌的主要特点,因其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故而经常融其擅长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静逸明秀、空明纯净的诗境。苏轼曾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王维的诗歌多是以“空明纯净”入画。而对于长期隐逸田园的孟浩然来说,田园生活与周围的环境就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经常描绘朴实而又自然的农家生活,以及自然而又真实的景物。因此,孟浩然的诗歌多是以平淡自然入诗。下面从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春晓》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山水名篇,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首联开始写景,描写了雨后的山以及气候。“空山”二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一场山雨过后,万物为之一新,加上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接着颔联又开始描绘一幅优美的画卷。天色已经“暝”了,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幽清明净的诗境跃然纸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构成了一种空明纯净的境界。颈联也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原来是几个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服笑逐着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抖落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样的生活图景,无不让人有种纯洁美好的情怀。这两句用笔不露痕迹,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洗衣服的女子隐没在竹林之中,渔舟被大片的莲叶遮蔽。起初并未见到,等到听到竹林中的喧声,看到莲叶在动,才发现这里原来隐藏着浣女和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使人心向往之。
再分析一下孟浩然的《春晓》。《春晓》这首小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反复读之,才觉得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其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其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诗人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一声声的鸟啼,那潇潇的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加上“处处”二字,大有起落之感,使人有置身山道之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和春雨,在寂静的夜间洒向大地,这沙沙声响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以及雨后万物的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暴露了无边的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体味春天的美好景象。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仔细体味这首诗,不难发现《春晓》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且,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即兴而来,行云流水般流畅。
2、咏柳古诗意思解释咏柳古诗的意思和赏析
【**--教案】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本文为咏柳古诗的意思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碧玉①妆成②一树③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④。
不知细叶谁裁⑤出?
二月⑥春风似⑦剪刀。
——唐 · 贺知章
①碧玉:碧绿色鹅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②妆成:装饰,打扮。
③一树:满树。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④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tāo):用丝编成的绸带。
⑤裁:裁剪。
⑥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⑦似:好像、如同。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出碧玉一样嫩绿的树叶,
千万条下垂的柳枝像绿色的丝带随风飘摇。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
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好像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3、《解密小米: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奇迹》读后感摘抄
《解密小米: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奇迹》是一本由磐石之心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差
●其实前面讲的故事和其他讲述小米的书无异,也就是说产品,粉丝,饥渴营销,最后两章倒说出了点意思,一个讨论互联网思维的真假,一个是讨论小米能否实现继续的高速增长.
●更像是微信上面一些关于小米文章的集合,不过对于雷军早期的一些微博记载挺详细,可以折射出他的心路历程
●垃圾,就是照抄网上的文章而已,能不能写的系统一点?这样的书都能出,也是醉了。不过这本书还是验证了雷布斯的一句话,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作者选对了小米营销风正热的时候出版这本书,哪怕他写的烂,但也有出版社出,因为猪不够啊。所以,我也要去做风口的猪。
随着小米和雷军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书开始解密小米的成功密诀。本人恰巧读过几本,其中个人认为这本是最优秀的,不仅详细解密小米成功的运营战略,销售战略还介绍了小米曾经走过的弯路,创业者可以从中汲取到很多经验教训。
这不仅是一本互联网思维的书,更是一本创业必读之书。作为后辈的我们,值得去学习前辈的成功秘笈。看这本书领悟到了雷军通过十几年的创业、投资经验的四个字“顺势而为”,这个经验着实的宝贵,我们创业者值得学习。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最近很热门,此书雷军也谈了小米的互联网思维,让我对互联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知道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初期可能没有资金做传统营销,通过互联网进行口碑营销可以节省成本......看了这本书,收获很多。
对于初创产品来说,我们作为推广运营,首先明确以下几点
1、过市场调研的方法找到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
2、根据用户需求,做好需求分析;迅速完成原型,做好设计,快速开发,做好产品测试,保证用户体验
3、同时建立自媒体通道以及构建增长体系,为种子用户和后期运营打基础;
4、获取种子用户,跟踪并做好意见反馈,做好数据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体验。
内容转自网站——怎么推,欢迎大家搜索网站“怎么推”,加入推广人知识分享社区,新一代推广大佬就是你啦!
4、咏柳古诗意思解释 咏柳整古诗的意思
【**--教案】
《咏柳》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而且饱含韵味。今天**的是咏柳整篇古诗的意思,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①咏是指歌颂、赞美。柳是指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该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是指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是指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③绦(tāo)是指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④裁是指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分。
⑤二月是指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是指好像,如同。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是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了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了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是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先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5、《山中送别》王维唐诗鉴赏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 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