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 2025-07-15 11:35:18

《〈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发家拂士( )

⑵ 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发( )于畎亩之中发( )于声

⑤ 行拂(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⑥ 管夷吾举于士( )法家拂士( )

⑦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发于声,而( )后喻

⑧ 国恒亡( )亡( )羊补牢今亡( )亦死

⑶ 填空:

① 孟子,名 ,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他在*上主张行“ ”,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 《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习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宣传其*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 “夫环而攻之”。

⑶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 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 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 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 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 三里之城( )

⑵ 池非不深也( )

⑶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⑷ 委而去之( )

⑸ 亲戚畔之( )

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⑺ 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 )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拓展阅读

1、《草原》《草原》学原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内容,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重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1、2自然段。

3.感悟草原的“景色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地图,简介内蒙。师:这里是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的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景美,蒙族牧民更美……

2.欣赏音画,走近草原。播放多媒体音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导入新课,齐读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着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生齐读)草原,作一次草原之旅。

点评

从“地图”到“音画”再到“课”,逐步缩短“草原”和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并为整篇课的阅读营造出“美”的氛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美的草原风光画面,为后面学生阅读课第1、2自然段,在脑海中想象草原美景提供了“相似经历”的支撑。

二、 初读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迂回、玻璃、襟飘带舞、彩虹、马蹄、羞涩

2.自由交流预习中理解的新词。

重点交流: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3.指名逐段朗读课,说说每段大意。

读中正音,读后交流每节的大意,点出五幅画面:草原景色——远道欢迎——相见握手——盛情款待——斜阳话别。

4.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的大意。

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迎。

板书:景、人。

点评

初读课环节,首先重基础,一是,关注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是,关注课的朗读情况,做到书不读通,不开讲。其次重整体,一是,把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读懂大意,形成画面;二是,把全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将五幅画面叠加,读懂全大意,最后浓缩为个字——“景”、“人”,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精读课留下伏笔。

三、 感悟“景色美”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想象草原的景色。

师:谁愿意为我们做导游,带着我们走进草原,来欣赏草原的景色?

2.自读自悟,圈点批注: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里?

3.师生互动对话。

(1)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品味“那么……那么……”。

(2)地: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平地绿,小丘绿,羊群白。

品味“羊群——白色的大花”、“草原——无边的绿毯”、“小丘——中国画”、“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板书:景色美。

4.自读自悟,圈点批注:用“——”画出此时作者的感受,并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

5.师生互动对话。

(1)为什么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

(2)从“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骏马、大牛在回味着什么?除了骏马、大牛在回味,还有谁在回味呢?(作者、读者,包括课堂中的你我他)

板书:愉快惊叹。

6.配乐朗读,闭目想象。

师:让我们在美的草原牧歌中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7.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背诵提示,点明写法:(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8.小结过渡:跟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置身在美似画卷的草原之中,陶醉在天空的清鲜明朗、大地的一碧千里之中,怎能不愉快惊叹呢?接下来,还有更加迷人的画卷在等着我们欣赏呢。谁来往下读。

9.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想象草原的景色。

10.自读自悟,圈点批注:从这一部分中,你读出了草原的景色还有哪些特点?

11.师生互动对话。

(1)辽阔: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静寂: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草原的辽阔与静寂,愈显出草原景色的美不胜收。

1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草原》《草原》学原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第2自然段。

2.感悟草原的“人情美”,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一、 复习导入

齐背第1自然段,“回味”草原的美丽景色。

二、 感悟“人情美”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来感受草原的人情。

自读自悟课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

2.师生互动对话。

先读自己所画的语句,再说自己读出的印象。

(1)远道欢迎:男女老少、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飞过来、几十里外、欢呼着、飞驰着、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飞过小丘。(欢迎的人多,场面盛大,热情好客)

(2)相见握手: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心情激动,场面热烈,热情好客)

(3)盛情款待:奶茶奶豆腐羊肉,举杯敬酒唱歌,礼貌亲热微笑,**老翁姑娘。(非常尊敬,气氛热烈,热情好客)

(4)斜阳话别:饭后,套马、摔跤、舞蹈、骑马;夕阳西下,不忍分别。(气氛融洽,情意深厚,热情好客)

3.师:蒙古族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深刻的印象,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热情好客”!

指名四人朗读2~5自然段,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

4.面对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课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我们可以透过2~5自然段中的字,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板书:人情美、兴奋动情。

点评

“人情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学的又一重点。上述,在阅读对话学中,注重凸显个方面的价值引领。一是,凸显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在 “人情美”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一个话题——“自读自悟课2~5自然段:用‘~~’画出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有关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核心话题,它使课2~5自然段中纷繁芜杂的阅读对话点得以删繁就简,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自主交流的时空。在这个核心话题的价值引领下,阅读对话学过程就会变得简约,但却又是内涵丰富的。二是,凸显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在学生对2~5自然段中的 “人”作了多元解读后,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凸显本核心的价值引领。学中,要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通过朗读让“热情好客”在学生的脑海中定格。

三、 感悟“蒙汉情深”

1.引读:同学们,草原上景色美,让作者愉快惊叹;草原上人更美,让作者兴奋动情。太阳已经偏西了,谁也不肯走。是呀!——(生齐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请联系全理解这句诗。

3.师生互动对话。

板书:蒙汉情深、依依惜别。

(1)“蒙汉情深”是什么意思?“蒙汉情深”体现在哪里?

(2)“天涯碧草”是什么意思?“天涯碧草”体现在哪里?

(3)展开想象,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4)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5)课以诗结尾,你觉得怎么样?(总结全,升华主题)

4.指导诵读。

点评

抓住课结尾这句诗总结全、升华主题的特点,把“诗句”附着在“本”中作感性解读。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让“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本主题得以归结升华。最后,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领悟作者以诗结尾的“妙笔”。)

四、 品味“字美”

1.选读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比喻句、拟人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写景、叙事、抒情;美诗句……

2.出示中几处矛盾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点评

《草原》这篇课语言简洁生动,情感真切自然,是一篇美、景美、情美的典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因此,在这篇课学中,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字,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本解读过程之中,注重字品味,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本解读结束之后,作“反刍”式的字品味,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

五、 总结全

读着老舍先生的《草原》,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情意深厚,使人依依惜别。

六、 作业

1.背诵课的第2自然段。

2.联系课,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联系课,搜集资料,了解内蒙古民族风情。

3、《草原》《草原》学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点击查看更多《〈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6210.html

热门阅读

  1. 支教的心得体会
  2. 优美散文摘抄
  3. 201当兵祝福语
  4. 关于应聘会计师事务所的自我介绍
  5. 201年520情人节祝福语
  6. 永不放弃者必有所得随笔
  7. 201年五四青年节微信励志祝福语
  8. 2019新春佳节对联集锦
  9. 最新高中军训总结范文
  10. 《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范文
  11. 爱拍马屁的小猴子童话故事
  12. 工会座谈会的发言稿
  13. 除夕微信祝福语集锦
  14. 煤矿生产的实习报告范文
  15. 黄豆的观察五年级日记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