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4 10:31:1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拓展阅读

1、关于《》的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生把握文基调,有表情朗读文,培养生鉴赏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和重点 :

反复诵读,感悟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之父,俄罗斯文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的奠基人。

三、写作背景

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正如火如条,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

1.人在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新课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人。

三、讲读全

1.请同们反复读几遍全,思考中的路有什么含义?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家苏轼的作。这是一中有画的写景,又是一哲理,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

2.体会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句的意思,体会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1.借助以前过的读方法,理解句的意思,体会人的心境。

2.引导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体会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1 课时

1.橡皮泥。

2.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题西林壁》。

(生读,师板书课题)

师:这,同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过的方法,来习这。你们还记得我们的步骤吗?

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

多诵读,悟

二、习课文

(一)解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游记之一。)

(二)抓字眼,明

1.(师指名读)其他同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谁还记得读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

2.四人小组表演

师:刚才同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

1.指名背诵读

2.指名说句意思。

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题。

(1)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题。

3.理解句大意,方法同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3、课文盘开天地

一、素质育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情感目标:体会盘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生民族自豪感。

二、习方法导航

1、品读赏析法:理解词语含义,从而使生获得丰富、充实的感受。如:品读第四自然段时,抓住“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词语来体会盘的献身精神。

2、角色演绎法:引导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想象,去体验,引导生入境入情地读。

3、画面激活法:引导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例如:在描述“万物生成”的画面时,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将“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通过自己的语言,变成生动的画面。

三、聚集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生了解盘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难点:引导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

四、具准备

1、具:多媒体课件

2、具:生收集的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五、的师生互动

1、创情境,激趣导入:

画外音:盘开天辟地,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同们,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话故事,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2、初读课文、会生字:

⑴ 整体感知:

课件:盘图片以及课文朗读。

画外音:盘开天辟地的神话一直流传至今,你头脑中盘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可以是“勇敢、,无所畏惧、坚毅、无私、具有献身精神”等词语。

⑵ 自生字:

明确:注意“肢、创、逐”都是翘舌音,“滋、造”是平舌音”;“猛”是后鼻音;“血液”的正确读音为xuè yè;“倒”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ǎo。“肢、肌、辽、血、液”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

点拨:老师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老师书空生猜字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可以用组词或说句子的形式练习。可以引导生从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特点,识记“猛、肢、肌、辽、液”,“丈、宗”可以引导生通过熟字“仗、踪”减一减的方法来识记。

[写一写]将生字写得匀称、美观。

暗 肤 滋

降 辽 润

丈 阔 创

肢 血 造

肌 液

点拨:引导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如,“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评一评:老师通过投影展示优秀作品,生互相评价。

3、细读课文,理清线索:

画外音: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你准备用哪几幅画来展现这个故事。

明确:

⑴ 确定用哪几幅画来展示,是为了让生再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它们的意思。

⑵ 课文的线索可用以下的流程图归纳:

混沌初开→顶天立地→生成万物

点拨:引导生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邀请读、引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这篇课文处处充满了丰富想象。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的神奇、丰富、美好的想象中受到*。

课时小结:奇特的构思、生动的形象,这将是一组多么吸引人的连环画呀,真想早点欣赏到你们的作品。

4、《杜甫》课文

目的:

1.了解每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的思想感情

2.激发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歌的意境。

重点:

1.了解每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歌的美点。

3.把握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歌的意境。

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意。

2.初步掌握一些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方法:

1.朗读法。

2.五步法。

3.歌境界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圣”的杜甫,聆听他笔*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他的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史”。 这三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人才二十四五岁,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生朗读。注意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生互相评议,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句,理解意。

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代齐鲁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歌的竟境美。

(1)这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句?说说偏爱这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人由翘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反映了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风格的异同

1.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生辨析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要点: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歌,整体感知意;赏析本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

一、创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写景抒情的,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歌,创习氛围。

1.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生这是一,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生自由读。

3.选一位生朗读,其余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生深入的意境,把握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叙事,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六、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点击查看更多《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4184.html

热门阅读

  1. 最新毕业生自荐书范文500字
  2. 药剂专业毕业生自荐信范文
  3. 公司职工工作总结发言稿
  4. 教师个人网络研修学习计划
  5. 日记:开学总结
  6. 巴人之迷导游词范文
  7. 2019唯美早安语录
  8. 超感人的情诗摘抄
  9. 生小孩祝福语短信2016
  10. 201小暑节气祝福语短信精选
  11. 祝福闺蜜的句子
  12. 幼儿园小班《妈妈想你啦》活动计划
  13. 《清澈的湖水》优秀教案范文
  14. 室内装修环保检测协议书
  15.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总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