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青海湖的教学设计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 山峦起伏 画框 硕大无比 宛如 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 美不胜收 咸水湖 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迷人的青海湖 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拓展阅读
1、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一、 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孩子们,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呵呵看来你们是老手了,可是董老师可紧张了,早上一睁开眼就紧张了,一来到你们学校后就不紧张了,知道什么原因吗?很好,今天我们走进第七组课文人与动物的世界,
2、请大家打开书113页,自由读读单元导读部分,看看这个单元有什么任务。
3、谁来说说看有什么任务?是的,快速阅读就是要学会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而且边读边思考。板书快速阅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这种方法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读 齐读课题
4、这么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114页,快速、大声地来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生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文章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哪些事清呢。
2、写了哪些事,谁能概括地说说?还有谁来补充吗?
到底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什么事?
同学们真棒,课文只读一次就有了这样的理解!
3、来看看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1)指名读两组词,女生齐读左边词语,男生齐读右边词语。一起来读读
(2) 同学们,读着这两组词,你眼前仿佛分别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
师:真会读书,其实我们发现第一列都是写老人为海鸥做的事,第二列是海鸥为老人做的事,简单的说,可以说海鸥送别老人的样子。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其实这篇文章也主要描写这样两个场景,先写老人为海鸥做的事,其中主要是写(师板书喂、别)老人喂海鸥,后写海鸥别老人。
(3)以后我们拿到一篇比较长的文章的时候,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4)通过预习这两个场景中哪个让你意想不到?为什么?
师:是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太让人意想不到了,到底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呢?海鸥会在他的遗像前有如此意想不到的举动,我们回到课文中去老人的生前看看。
三、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回到老人生前,走近老人,去感受他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
快速默读1——13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简单的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同桌交流
2、交流: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⑴师:老人每天坚持来翠湖边来喂海鸥,那老人到底是怎样喂海鸥的,生读句子
这位是老人喂海鸥的句子。谁能把他补充完整
师:这位同学刚才读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段,(师出示句子)
(2)师: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片段,读了后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读 指名讲
师:读了后你什么感受?(我觉得老人对海鸥很好)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老人对海鸥很好的?
师:那你是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老人的海鸥很好?(很小心变红)
师:(很小心):这个同学抓住了老人的动作(板书动作)
师: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的文字,另一只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索包含的意思 那你是怎样理解很小心这个动作的?指名讲
师:有道理,那你是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很小心地放呢?你们喂过动物吗?是怎么喂的?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3)师:这个很小心让我们体会到老人的细心体贴,谁来读读,就读第一句
师:读得有点大手大脚,老人是很小心的放,谁再来读,读出老人对海鸥无微不至的关怀
(4)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送到句子中来,咱们一起来读读齐读
(二)还从这段话哪些词同样也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很好?(呼唤)
(1)老人是怎样呼唤海鸥的?找找文中的句子,自己先来呼唤呼唤
师:学着老人的样子谁来呼唤一只只海鸥的名字(指名读句子)
师:她呼唤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你呢?你觉得他怎样?
像不像老人在呼唤呢?谁来评评?呼唤的时候应该怎样的?
师:呼唤的时候感情是非常充沛的,而且是非常亲昵,而且还要怎样?(抑扬顿挫、变调、声音要有高有低) 那请你来试试好吗?
师:老人的呼唤抑扬顿挫,听了他的呼唤,你琢磨出抑扬顿挫是什么意思了吗?指名讲(如果生讲不出来那老师范读)
师:好的很那。声音有高有低,有轻有重,这就叫做抑扬顿挫。
师:拿起书我们一起来抑扬顿挫的呼唤他们的名字吧?齐读
师:是的,老人就是这样抑扬顿挫的唱着,一个个鸥名就像一首首歌谣
,在这首歌谣中你仿佛听出什么来了?指名讲
师: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第三段一二两句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师:那就请你带着你这独到的理解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片段让你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很好,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讲(像儿女一样)你还感受到什么?(熟悉)
师:对,这就是熟悉,正是这份熟悉和信任才形成了翠湖边上这道独特的风景。出示第三段第三句
师:来,自由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自由读
师读: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起起落落想象成一幅活的画面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什么?(老人放饼干,海鸥很有默契)
师:你还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景象告诉大家
如孩子讲不出来,师范读,闭上眼睛,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什么?
师:除了看到海鸥老人,你还看到了什么?还看
2、人美版美术第十二册《画中国画—树》教学设计
1、通过对古代画家的两幅画的欣赏,启发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学习山水画中树的基本画法;
3、感受山水画中树的美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二、作业要求:
画两棵不同形状的树。
三、课业类别:
绘画基础课。
四、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了解中国画“师法造化”的道理,并激发学生勇于尝试用笔墨表现自己喜欢的树;
五、教学难点:
山水画中树的基本画法。
六、用具准备:
1、教师:书、国画画工具、范画、录像。
2、学生:书、国画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
(二)导入新课:
1、由儿童画“树”与国画“树”进行对比,引出新课。
(三)讲授新课:
1、看录像:中国画“师法造化”的道理。
2、看书p4讲老画家以大自然为师,作画的故事。
3、讲解山水画中树的基本画法:边演示边讲解。
(1)画树首先要观察、研究各种树木的形态和特征及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
(2)画枝干:“树分四歧”,要有立体感。
a、单叶:用点的方法,中峰直点,侧峰横点。
b、夹叶:双勾法。
4、出示范画、挂图,学生分析范画画法。
5、看书p4与挂图比较,感受山水画中树的.美感。
(四)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先在其它纸上画出树的基本形态;
2、直接画在宣纸上,注意回忆体会老师所讲的基本画法。
(五)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1、用笔墨的方法;
2、技法的运用。
(六)作业小结:
1、讲评,展示作业成果。
2、收拾工具。
3、小班语言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捉迷藏
设计意图:小班孩子在表达时常常把一些方位词混淆,而且在交流、表现这些方面还不够大胆、大方,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纸箱、桌子、雨伞等)和幼儿共同创设多样的语言情境,让孩子在提供的情境中积极互动,学习正确使用上、下、前、后、里等方位词不断获得新的语言经验,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语言加工的创造者。
1、能在游戏中正确掌握空间方位词:上、下、前、后、里。
2、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乐于和同伴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
1、森林场景、小动物玩具若干
2、课前与幼儿一起自制小猫胸饰若干
3、学习歌曲“找小猫”
一、以到森林游玩,音乐进场。
二、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一)寻找小动物:“找找小动物们在哪里?”
1、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
2、 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大胆讲述。
(二) 寻找猫宝宝胸饰
“那我们先去找找我们自己做的'猫宝宝胸饰藏在哪里了,每个宝宝找一个胸饰,找到的宝宝自己将胸饰戴好,然后坐在草地上告诉同伴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猫宝宝胸饰的。”
1、请幼儿自由寻找并且鼓励幼儿和伙伴交流。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在哪找到猫宝宝胸饰的?
1、交代游戏规则:
“宝宝们听到音乐响起来了就在森林里找一个舒服的地方躲起来,等音乐停下来时,宝宝们就要躲好了。妈妈来找你们时被妈妈找到的宝宝要告诉妈妈你躲在什么地方?会完整告诉妈妈躲在哪里的宝宝,妈妈奖励他一个大苹果。没有被妈妈找到的宝宝要继续躲好不要发出声音。
2、师幼共同游戏
提问:刚才宝宝们躲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并能用正确的方位词大胆地表述)
四、结束部分
“宝宝们今天玩得开心吗?现在天黑了,我们坐车回家吧!”
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
(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
【评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本教例有三点颇有新意。其一,巧设悬念。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其二,突出重点。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本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即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做了铺垫。其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