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2 15:25:0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特点、赋予人物个性。

2.体味遣词造句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家的高尚情操、共同兴趣,体会友谊的温情。

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技巧。

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分别概括四位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人物 肖像 语言 动作 性格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三、研读赏析

1.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的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左拉:最详细具体

都德:较详细 形成鲜明对比

肖像描写 福楼拜:略写

屠格涅夫:一句话,最简略

1、没有具体铺开写,只是概述了他们的说话内容,语言描写

2、描绘了谈话的声调仪态

3、对口才也做了一些评论

福楼拜:全文中心人物,详写

左拉:坐相比较特殊,也较详细

动作描写 都德:略写

屠格涅夫:一句话

写作家的肖像、语言、动作,又是为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4.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a、按时间顺序来写:

第一个 屠格涅夫

过了一会 都德 注意语言标志

接着 左拉

渐渐地 人越来越多

b、像舞台剧结构

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人物:福楼拜*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

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

5.描写中间,**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如:第3小结的议论,使读者对这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6.从文中找出抒情、议论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问题探究: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作业

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分析说明。

以上就是原上草网小编分享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拓展阅读

1、《七月的山》

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山景物。

重、难点:能说出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生自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生多和老师、同交流。

摘抄美词句

有条件的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生自课文,掌握法。

2、《七月的山》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山夏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1、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山美景(图片配音乐:新疆好)

3、师: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4、生利用资料介绍

二、明确任务

1、读课题,解题,了解作者,明确习任务:《七月的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美语句摘抄下来。”——(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2、提出习方法

三、自课文

1、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生边交流,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公园的早晨,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3、黄鹤送孟浩然之广陵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时间:一课时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我们一起来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师随机点拨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黄鹤,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点击查看更多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优秀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772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