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三记美文
兰州:山河之间
去甘肃是在七月,起始站无疑是省会兰州。从机场大厅出来后,便受到了“当头棒喝”:干硬的冷风扑面而来,快速卷走暖意,让人忙不迭从行李中翻找外套。南方是大热的暑天,而与此同时的甘肃,寻常的一阵风都隐约带些凛冽的意味。
从机场到市区,公路不算窄,蜿蜒在光秃的群山之中。那山少有植被,大片的粗糙黄土与风化碎岩一览无余,宣告着天地间最初的荒蛮。偶尔有一闪而过的绿色出现,也许是两三丛梭梭,也许是株细弱的白杨。但这稀疏的绿无法带来更多的生机。它们淡得像一小团雾气,随时可能融散。初到甘肃,目所能及之处皆是掺杂着赭红的土黄色。再往远处,便是暗沉的土灰,朦胧地连接着天际。
兰州附近多山,但同时,它又是全国唯一的黄河贯穿的城市。群山环绕之下,很难想象竟能在城市的中心看到如此广阔的河面。人道“一碗黄河水,半碗是泥沙”,这不止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景象,兰州亦如是。甘肃一带的黄河属于上游,水势大而猛,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滚滚东去的气势。偏红的土色河面将兰州一分为二,仿佛城市心脏地带的一条大血管。黄河宽阔且水流汹涌,是典型的天堑,但渡河也并非毫无办法。黄河边有它独特的摆渡工具:羊皮筏子。筏子由十来个皮囊排列,再在上捆缚木框子组成。组成筏子的皮囊是由整羊或整牛皮制成,又名“浑脱”。浑脱充满气,圆鼓鼓的,皮子呈半透明状。初次看了不免提心吊胆,随时担心它是否会破损。但羊皮筏子渡河时通常都能在激流中稳稳漂浮,顺流而下直到对岸的平缓处,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它的神奇。
黄河两岸有石滩。石滩开阔平缓,布满大小卵石,时常有游人驻足。黄河水源来自青海雪山,河水冰凉,酷暑之下,河岸附近常有纳凉的人群。靠近河面的石滩上有柳树生长。柳树枝叶丰厚,但不长,且颜色浓重,有着粗犷朴实的美感,远异寻常柳树之纤细袅娜。黄河柳树单独生长的为多,不成林,大都能长到一人合围的大小。柳树扎根极深,有些过于靠近水面,长期受到流水的冲刷,却依旧屹立在石滩上。有时,树本身已完全枯死,光秃秃地全无枝叶,但树干依旧紧紧依附着石滩,直到更猛的水流将它完全冲走。元末明初,蒙古大将扩廓帖木儿兵溃,“至黄河,得流木以渡”,不免使人想到,这流木大约就是黄河柳树。
到了兰州,自然要尝尝牛肉面。兰州遍地是面馆,这样的形容不算夸张。味道也许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具备清亮鲜美的汤汁,柔顺筋道的面条。牛肉面极富人情味,面条种类与口味弹性较大。从毛细、二细到韭叶、大宽,不同粗细的面条都具备奇妙的口感。同时,红辣油、香菜、葱末、醋等佐料也能根据个人口味搭配。我在兰州吃过汤上浮一层红油,撒进大把香菜,使人吃时浑身发汗,酣畅淋漓的牛肉面;也尝试过不加任何调味料,只由汤、面、牛肉、白萝卜片组成的清淡型,鲜香醇厚,一样令人满足。作为美食,兰州牛肉面跨越了年龄、地域、民族,同时,它也是大西北独特的质朴味道。连我这外乡人,也明显能感觉到,只有在甘肃,在兰州,牛肉面才具备它的灵魂。
张掖:甘州古韵
从兰州到张掖一路坐火车,铁轨两旁的风景随之变换。刚出兰州时,窗外之景尚是荒山*,满眼红褐。再向西去,草原替代了荒山。偶有白色的毡房并大群的牛羊出现,是逐水草的牧民在此生活。再往远处,是起伏的群山,山顶连着天边,积雪的山峰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让人分不清究竟是云是雪。草原雪山皆是连绵不绝,在广袤的苍穹下一路延展。初遇此景,豪壮之情陡然而生。
海拔渐高,气温渐低。有些路段旁是大片的油菜田,七月正是花季。明媚的金色搭配草原柔和的浅绿,却是清新鲜亮得宛如江南风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所言非虚。*、草原、雪山、湖泊、花田相映成辉,使得张掖同时具备粗犷与柔婉之美。
张掖的名字来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古称甘州,即今天甘肃省“甘”字由来。在张掖,能明显感受到西域与中原、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文明碰撞交流的气息。位于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的中段地区,张掖是沟通东西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经过它,唐时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亦路经此地。张掖位于西北,边塞气息浓郁;而北凉、西夏都曾在此建立**,给张掖更添异族风情。但同时,张掖又深受历代中原文化熏陶,在今天亦保留着浓重的古典韵味。
大佛寺,建于西夏,保存着中国寺内最大的卧佛。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副著名的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释迦牟尼佛涅像长达十数丈,闭目侧卧,笑意隐约,有种独特的禅意。大佛的奇异之处在于双目,平视时双目闭合,但若从佛足处观之,佛像眼睛却是睁开的,似乎正凝视着什么。大佛寺位于市区,是喧嚣红尘中的一处僻静所在。几乎无人在此焚香,大佛寺少了烟雾缭绕之下的神秘感,却更增古朴典雅之韵。寺里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经文,手抄本和印刷本都有,无一错漏的工整字迹透出礼佛者的虔诚,见者动容。殿前木窗上保留了整面的清代木雕,殿内壁画上绘着《西游记》与《山海经》,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似乎暗示着古代文化曾经的辉煌时代。
张掖亦有着令人称奇的自然景观——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以临泽为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临泽少雨干旱,也许丹霞的形成与此相关。也因如此,丹霞山上极少有植物生长,整座山都由悬崖峭壁与砂砾组成,以赤红为主色调,间有暗褐、沙黄、黛青等颜色,斑斓异常。人在其中,充分感受到的是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丹霞山上的颜色分布均是整齐,极少有驳杂纷乱的,不少山峰上呈现出波浪状的彩色纹理,极为壮观。“火焰山”在丹霞地貌中是常态,明亮的红橙黄三色依次排列,仿佛整座山都布满炽烈的火焰。这“火焰”虽是静止的,却能随着光线与观景角度的变化时深时浅,浓淡不一,由此具备了动态的美感,不由人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张掖盛产小枣,在临泽时常能见到枣树。无论房前屋后或者田埂路旁,甚至荒滩旷野都有枣树种植。一路上常有农人兜售自家晒制的干枣,味美价廉。大约是降雨稀少且土质贫瘠之故,临泽枣个头不大,但肉质肥厚,甜细而不腻,食之齿颊生香。买上一包,游览途中随时品尝,风味极佳。
在张掖,还有一种极富特色的小吃叫搓鱼,既可充当主食,亦可入菜。搓鱼的原料是面粉,小麦、荞麦、青稞面皆可。正是因它两头尖细,中间浑圆,形似鱼苗,所以名为“搓鱼”。搓鱼是手工制成的,当地人几乎家家都会做搓鱼面,有经验的主妇甚至能同时搓三到四条搓鱼。搓鱼能下到汤中煮成类似面条的食物,也能控干水分后干拌而食,各具特色。
在张掖,随时能够感到,这是一座跨越了时光与空间的城市。现代与古代文明交织,人文与自然奇景共存。古城甘州,名不虚传。
敦煌:大漠明珠
提起敦煌,第一反应便是茫茫沙海,便是由此延伸到西域三十六国乃至更远的丝绸之路。的确,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汉唐盛世的风采与西域各国的风情在此融汇。敦煌作为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祁连山的雪水滋养着它,使它成为沙漠中的希望所在。各国商队、行人,无论是西去东行,都需要在此休整。昔日的敦煌极尽繁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在今日,到敦煌后人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座清静的小城。街面不论大小,无一例外都极其洁净,仿佛有来自大漠的风,吹尽了一切尘埃。敦煌人口只有数万,整个城市显得安宁而略带寂寥。沉淀铅华后的内敛与岁月时光留下的沧桑,在这里有着完美的体现。
从市区到鸣沙山不过几公里,这意味着真正的沙漠离敦煌不过一箭之地。西北多大风,沙丘移动的速度令人咋舌,但无论风沙多大,敦煌从未被吞噬。到了鸣沙山,典型的大漠风光一览无余:大小沙丘连绵不绝,起伏着延向遥远的地平线。鸣沙山的沙子绵柔细腻,风经过后,留下了形似涟漪的痕迹,那“涟漪”有时竟布满了整座沙丘。由于游人众多,近处的地面上留下了无数个堆叠脚印,凹凸不平,宛如海中细碎的波浪;远处的巨大沙丘却是表面光滑。天空清澈纯粹,呈明朗且浓重的蓝色,无一丝云絮。无阻碍的阳光热情地亲吻着沙丘,使得沙丘自沙脊线为界,一半明亮一半幽暗。随着阳光角度的变化,沙丘上的阴影也自深至浅,奇幻莫测。
鸣沙山有骆驼,供游人骑行观光。骆驼皆为双峰,驼峰间铺设着木条与毛毡制成的鞍架。赶驼人将四五峰骆驼用绳串成一列,为首的骆驼佩戴铜铃,行动时叮当作响。驼铃声声响起在沙山间,有种独特的苍凉意韵。
到了鸣沙山便不能不看月牙泉。行百十来步,绕至最大的沙丘后,沙山环绕之中,赫然出现了一弯泉水,泉面弯曲如新月,月牙泉因形得名。月牙泉坐落在鸣沙山深处,“绵历古今,沙不填之”。它与鸣沙山仿佛是共生关系,长久以来,两者一直相互依存。月牙泉的出现无疑为酷热的沙山增添了一丝清凉,一缕柔情。泉边生长着大丛的绿色植物,甚至有几棵古树,树身明显超过了一个人合围的宽度,想是在此生长已久。于靠近水面的树荫稍事休憩,暑天沙漠的燥热之感明显减了许多,偶有凉爽湿润的微风吹拂,舒适惬意。
敦煌有种饮料叫杏皮茶,大约是由杏干煮水制成。杏皮茶色泽暗红,半透明,味甜而略带酸涩,有淡淡的药气。这杏子也有典故,名为“李广杏”,据说是汉代时,大将军李广由中原引入西域。敦煌呈现出明显的沙漠气候,夏季干热,全年少雨,但贫瘠沙地出产的李广杏却是皮薄多汁,甘美可口。当地人煮杏皮茶多在夏日,冰镇后饮用,是消夏解暑的良品。
当地饮食已经偏向西域,常见手把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等。敦煌的羊肉,肉质鲜美不带腥膻,瘦而不柴。羊肉配合着孜然、花椒等佐料烧烤烹调,热辣滚烫,香气四溢,俨然是大漠风味。
逛夜市时能发现,敦煌不少的特产都与沙漠有关,比如胡杨木制成的工艺品,比如驼绒画,比如色彩艳丽、花纹各异的大丝巾。偶尔能见到狼牙挂件、玉石打磨成的“夜光杯”,不一而足。
学界有门学问就叫“敦煌学”,主要研究敦煌的各种出土文献,而莫高窟正是这样一个文献来源。莫高窟始于东晋十六国,有僧人于此凿壁建洞,用以修禅。而经历了北朝、隋唐等朝代后,佛窟的规模到达顶峰,多达数千个,因此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出去修行的僧人,贵族*与普通人家也都纷纷开凿佛窟,为的是祈福礼佛。莫高窟的佛窟无一例外都朝向东方,据说是能够最长限度地利用光照,足可见古人的智慧。在这里,能充分感受到,延续千年的古老文明正在以独特的方式,生长着,呼吸着。莫高窟的宁静,带有禅意,充满了灵动与生气。
丝绸之路上,茫茫大漠中,敦煌是一颗明珠,丝毫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光泽,永恒地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拓展阅读
1、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是本课的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3.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生动地写出了观潮人迎接大潮的惊喜之情,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比作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写出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奔腾的形态特点。
5.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用夸张的手法把潮来时的声响说成山崩地裂,形象地写出大潮到来时的巨大声音,这样有声有色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人无不惊叹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
6.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2、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高高兴兴地朝着一个共同一个地方──学校走去。这句话描绘出众多的学生由远及近汇集而来的壮观景象了。
2.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是一所民族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过着幸福的学习生活。
3.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一句课文作了提示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是想象的句子。这句话中连续用了三个向,写出了学校的生活的美好,孩子们来到学校时的欢快心情。
4.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写出了操场上到底怎样热闹,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也前来看热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鸟,松鼠、山狸写成了会看热闹的人,小动物们的出现更加突出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也突出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3、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文中句子解析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的故事。
段落大纲: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412):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13):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1.蚂蚁队长集合好队伍,向大家宣布: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
在搬运粮食之前,蚂蚁队长向大家宣布禁令:严禁偷嘴,否则会受到处罚。只许不许写出了蚂蚁队长的威严和蚂蚁家族的纪律的严明。
2.一只小蚂蚁在队列里嘀咕:要是偷嘴的是您呢?蚂蚁队长说:照样要受处罚。
嘀咕指小声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蚂蚁的好奇心。蚂蚁队长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以身作则,为下文埋下伏笔。
3.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只好叫来七八只小蚂蚁当助手。
这句话写出了奶酪很大。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4.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多强的纪律性啊!
这几个句子作者聚焦奶酪,很香,很诱人,以此反衬出小蚂蚁为集体利益禁受住美味的诱惑,说明他们很有毅力、纪律性很强。
5.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这里是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6.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
依旧牵挂等词语都能看出小蚂蚁们想要**酪的心思。
7.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齐步走!
这里强调了蚂蚁队长内心的挣扎,如果偷偷吃掉,作为蚂蚁队长,大家也不会正面指责它,但是这样就违反了自己提出的禁令,自己会在蚁族面前失去威严。这里写蚂蚁队长犹豫、挣扎的过程(低嗅看得出蚂蚁队长有多么想**酪渣),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8.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这里是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2.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3.联系全文,谈谈蚂蚁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