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全诗欣赏

发布时间: 2025-07-12 00:02:32

《月下独酌》全诗欣赏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拓展阅读

1、关于描写《天津市·乐寺》古析大

乐寺,又名大佛寺,在蓟县城西门内,因寺西北有乐水,故名。一说唐代安禄山在此起兵叛唐,思乐而不与民同乐,称为乐寺;其实安禄山起兵于范阳(今北京)。寺始建于唐代,现存主体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山门门楣金字大匾,上书“乐寺”,为明太子太师严嵩手笔。寺内观音阁通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阁内观音立像高16米,为辽代作品,是我国最大古代泥塑之一。观音头顶有10个小佛头,故称十一面观音。观音阁层布满彩色壁画,主题是十六罗汉图。此阁从辽统和二年重修至今,已经1000多年,经历了20多次大地震(包括1976年唐山大地震),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





高阁层棱数十层,晨灯遥映日光红。

依稀萤火笼纱幕,仿佛残星缀宫。

珠箔影摇金灿烂,碧窗光透玉玲珑。

何如化作光明烛,遍照贫家万室空。



[名]

[作者] 胡富,明代人。

[注释] ●乐晨灯:为渔阳八景之一,传说每年元旦之晨,盘山绝顶的舍利塔有神灯冉冉而来,到乐寺及诸古刹,故名。●珠箔:用珍珠缀饰的帘子。



杰阁频栖岁一终,霄分如见佛灯红。

遍悬缨珞诸天晓,高引金绳觉路空。

先转飙轮朝般若,再由群刹启愚蒙。

元晨愿乞齐民福,长傍慈云普照中。



[名]

[作者] 锐沉,清代人。

[注释] ●缨珞:服饰。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十千缨珞,悬空垂。”这里指庙内殿堂中悬挂的经幡饰旗。●飙轮:佛寺内巨大的转经轮。●般若:梵语,为智慧、慧明等,六波罗蜜之一。●元晨:元旦之晨。



秋高阁敞蔚蓝天,登眺凭虚各凛然。

对峙遥空联白塔,单留古额属青莲。

疏林晚听千村杵,落日晴炊万灶烟。

乐何如同极乐,欲将此意问金仙。



[名]

[作者] 沈沐,字笑翁,清乌城人。

[注释] ●凛然:令人敬畏的神态。●对峙句:说乐寺与白塔遥空相对耸立。●单留句:说只有这古代留的匾额属 李白的手笔。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乐寺观音阁檐有巨匾一块,上书“观音之阁”,落款为“太白”,相传为李白所书。●杵:舂米的工具。●极乐:佛教名词,也称安乐国、净土。《阿弥陀经》说:那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里也有共同享乐的意思,与“乐”相对。●金仙:佛家谓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因称金仙。



葺修尚识统和年,龙象重教焕法筵。

讵有废兴萦白业,徒闻翰墨说青莲。

往来几为飞吟兴,布施非关种福田。

小憩便教清跸去,我非乐只忧先。



[名]

[作者] 弘历,乾隆十八年谒陵路过这里,在乐寺中小憩,吟成此

[注释] ●统和:辽代年号,古乐寺于辽代统和二年重建。●龙象:佛家语,诸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称龙象,后也称高僧为龙象。●法筵:佛会说法的座席。●讵:岂。●白业:佛家语,指善业。●翰墨:书法,指李白书匾额:“观音之阁。”●往来二句:说我几次往来经此地(盘谷寺、乐寺等),是为了吟的兴趣;而向这些寺庙布施(赠金),并非仅为了广种福田。●清跸:皇帝出入寺庙时阻止行人,以清理道路。《礼·曾子问》:“主出庙入庙必跸。”●忧先:先天之忧而忧的意思。乾隆在另一首《过乐寺戏题》中也写道:“我是先忧人,羞称乐寺。 乐乐无著,先忧忧未塈。”



偶入渔阳城,直上观音阁。

普济乃佛心,如何名乐。



[名]

[作者] 张鹏翼,字晓蓉,清天津武清人。

[注释] ●普济:指佛广施法力,使众生得到解脱。



双林寻寺,揽辔蓟门过。

殿阁诸天回,登临往迹多。

署书传太白,遗碣有蒙哥。

坐听晨钟响,将余念薜梦。



[名]

[作者] 宋荦,清初人。

[注释] ●署书句:说观音阁匾额署名太白,传说是李白手笔。李白,字太白。●遗碣句:说当年元宪宗蒙哥曾路过此地,在乐寺留有蒙哥谒寺的碑碣。



风流几代悠一寺,天傲山门云羁姿。

别梦千秋乐贵,观音闲看鹊登枝。

2、鸟宿池边树僧敲门《题李凝幽居》词原文析 名句解读

贾岛

贾岛(799—843),唐代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这是贾岛为友人李凝幽居所作的一首。关于这首,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贾岛骑在驴背上吟这首,吟到“僧敲门”时,拿不定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不断用手做推、敲的动作。由于精力过于集中,以致撞上了当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的马头,被韩愈的侍从拦住。贾岛向韩愈说明了原委,作为文学家的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和他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用“敲”字。从此“推敲”就成了斟字句的代名词,我们平时所说的“推敲”一词的典故就源于此,“鸟宿池边树,僧敲门”这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

闲居少邻并②,草径入荒园③。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⑤。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①李凝:贾岛友人,生平不详。②邻并:一起居住的邻居。③草径:长满野草的小路。④敲:轻扣。⑤云根:云的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

闲居在山中很少有邻居来叩问,

长满野草的小路在荒园中延伸。

小鸟已飞到池塘边的树上过夜,

有僧人在轻轻敲击的寺门。

走过桥头分开了原野茫茫夜色,

移开石头牵动了天上云彩飘飞。

我暂时离开这里还要再返回来,

一定不会将约定好的时间违背。

贾岛的这首主要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愿望。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人用很简洁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夜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飞起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

紧扣“幽”字入笔,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层层铺垫,将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鸟栖池边树,僧敲门”二句写景特、炼字精准,成为古人锤炼字句的典范而流传后世。

3、“屈平辞赋悬日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思及

“屈平辞赋悬日,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思:杰出的*家、伟大的人屈原,他的词赋与日同辉、和天地共寿,而喧嚣一时的怀王宫殿、襄王楼台,如今安在?渺然无存呵,只留空悠悠的山丘。

出自李白《江上吟》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兴酣落笔摇五岳,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注释

⑴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宋本、王本题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⑵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⑶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⑷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⑸妓,歌舞的女子。

⑹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⑺海客,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也”。

⑻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人,著有《离**》《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争光可也”。

⑼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⑽兴酣,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⑾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

⑿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译文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箫管之乐在船的两头吹奏着。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

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并悬,而楚王建台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无一物了。

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创作背景

大约是李白开元间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时所作,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汝询指出,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首

《江上吟 》是唐代伟大人李白的作品。此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歌的特色。

这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还要“*”。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的容量,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虽然在后世或许是因为什么“载妓随波任去留”又或者是“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消极观点的原因,这首未被选入课本之中,名气也不如将近酒之类的名篇,但也是李白三四十岁的大成之作,它相对中规中矩,但磅礴流畅,犹如大江之来,一气呵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豁达的心态,睥睨天的磅礴气势,读过此,让人久久沉静在作者营造的恢弘之境中。

4、卢纶《塞曲其三》翻译注释

这是卢纶《塞曲》组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黑雁飞高”,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情景交融。敌军是在“黑雁飞高”的情景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曲》组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人,其边塞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而是迫近**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

5、王湾《次北固山原文、翻译、注释和

【唐】王湾

客路青山行,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此为名。客路:人要去的路。青山外: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潮平”句:江潮兴起,水平于岸,故显得两岸更为开阔。“风正”句:春风畅顺,轻轻吹拂,故显得孤帆如悬在江面。“海日”句:夜残更尽时,太阳悠然从海上冒了出来。“江春”句:旧年未尽,江上已显出早春光景。乡书:这里指寄给家人的书信。何处达:从哪里寄达。归雁:古时有雁可传书之说,人在这里想象托归雁捎给家人的书信。洛阳边:指人的家乡。

【鉴导示】

王湾存不多,但他的《次北固山》一颇受历代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更是风格壮美,实开盛唐之音,成为律句法技巧已趋成熟的标志。“海日生残夜”更是万古传诵之句。

这是一篇游子思乡的篇。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这首,写人行舟经过北固山时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所触发的情思。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岸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上句写得恢弘阔大,句便愈精彩。“悬”字表现风虽顺却很猛时帆鼓成弧形的状态。“正”字兼包了风顺和风和的内容。这一句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第三联表现江人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退尽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人从炼意着眼,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最后一联,紧承前面三联而来,遥应首联,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鉴要点】

[1]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缘情写景,饱含理趣。[3]炼字炼句,对偶工整。[4]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点击查看更多《月下独酌》全诗欣赏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5221.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