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句2016
1、《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拓展阅读
1、我爱诵读中国的古诗词作文600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无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诗词。
诗词篇幅短小,课余读一些,所花时间不多;还可在紧张学习的间隙,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调剂一下疲惫的身心,也是十分惬意的。
诗词都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在古代,诗词都能合着乐唱。当时的唱法现在跃然已经失传,但读诗词如果不懂它的韵律和节奏,就很难品出它特有的意味。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读书时那种悠长摇曳的声调和如醉如痴的神态,人们也许觉得很可笑,其实,读诗词时作 文 吧**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诗词韵味的体验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们把读诗叫做“吟诗”,吟,就是一种拉长了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学习这种朗诵,除了体会诗意外,关键在于处理好诗句的节奏,具体说,就是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某些字音的拖长。
读古典诗词给予人的影响,不是外显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读诗词的人也许并不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但当他诗读得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苏轼有诗云:“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读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土布衣服,也无法掩藏其内在的气质之美。
2、我爱你祖国诗歌
中华少年
甲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乙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丙 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的雏鹰;
丁 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齐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丁 九曲黄河让我懂得百折不回,
甲 莽(mǎng)莽昆仑(lún)使我学会立地顶天,
丙 教我纯洁的是北国的雪花,
乙 教我热烈的是南疆的红棉。
甲乙 龙的故土,民族的摇篮,
锦绣山川,我们的家园。
甲 到刚劲(jìng)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hǔ)”“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wā)、大禹(yǔ)的故事萦(yíng)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pán)跚(shān)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丁 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丁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
乙 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
丙 敖(áo)包会上,射箭摔跤,尽显小牧民的强悍;
甲 手捧哈(hǎ)达,欢歌劲舞,献给朋友美好的祝愿。
乙丙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丁 我们铭(míng)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
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
黄河纤(qiàn)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丙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甲 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
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乙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甲 今天,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hàn)接,
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响亮回答:
齐 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cuǐ)璨(càn)的诗篇!
甲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甲丁 听,芦笙(shēng)和唢(suǒ)呐一齐吹响,
乙丙 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
齐 五十六朵鲜花竞(jìng)相开放,
装点祖国万里大花园。
甲 让先辈的英灵自豪地惊叹:
齐 啊!这就是我的中华!
这就是中华的少年!
3、张国风《秋山》爱国诗词鉴赏
秋山复秋山, 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 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 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 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 伏尸遍冈峦。
胡装三百舸, 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 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 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 秋花红未已。
烈秋吹山冈, 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 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 断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 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 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 存亡自今始。
顾炎武
顺治二年(1645),江南的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四月二十五日,豫王多铎的大炮轰塌了扬州的城墙,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清兵烧杀十天,昔日的烟花佳丽之地,化为人间*。全城死亡人数高达八十余万。五月八日,清军乘大雾夜渡长江。次日即攻克镇江。南明的沿江守军一触即溃,弘光**如鸟兽散。五月十五日,故明忻诚伯赵之龙、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在南京城外,“冒雨淋漓,褰裳跪道旁”,迎接清兵。不久,福王在芜湖被俘。接着,清军自常州、无锡直取苏州、杭州。志得意满的清廷向全国重颁剃法令。强令剃法损伤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激化了民族矛盾,江南各地的抗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一*的**在七、八、九三个月。其中又以江阴的保卫战和“嘉定三屠”最为著名。顾炎武的《秋山》二首即作于是年的秋天,亦即江南抗清*的**业已消歇、清军奏报平定江、浙之时。
顾炎武生当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年少时即“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关心现实,注重实学、,凡天文、地理、水土、兵、农、历代典章,无不熟究。他曾经说过:“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后人把这句话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明朝灭亡、满族入主中原的消息传到江南,顾炎武感到十分震惊。弘光**建立后,顾炎武曾经寄以很大期望,同时也为这一**内部*的迹象而感到忧虑。弘光朝的夭折证实了他的忧虑并非多余。顾炎武是清军蹂躏江南暴行的目击者,又是江南抗清*的参加者。七月,故明原总兵王佐才、举人周宝瑜、贡生朱集璜等起兵抗清,拒守昆山城。顾炎武是积极的参加者。不久,昆山城被攻破。顾的生母何氏被游骑斫杀。弟弟子叟、子武同时遇难。友人吴其沆殉于守城之役。嗣母王氏闻变后即绝食,半月后去世,遗命炎武“无为异国臣子”。顾炎武正是在目睹身受了许多野蛮和惨酷、鲜血和牺牲以后,才写下了沉痛抑郁、寄托遥深的史诗《秋山》二首。
这是两首痛定思痛之作,所以读来觉得倍加沉重、压抑而又异常的清醒。第一首写战争的惨烈和敌人的骄横。诗题《秋山》,显系从首句截取开头两字而来。它告诉我们,这两首五言古风写的是秋天。古代诗歌多咏秋之作。顾炎武的《秋山》不是抒发个人的失意,更不是抒写什么闲情逸致;而是借秋天高旷、明洁、萧杀、清醒的品格来寄托他那勃郁于胸的山河之痛。秋山连着秋山,秋雨下得满山显出暗红的颜色。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秀丽、滋润,可是,物是人非,星换斗移,江南已经面目全非了。这里的“殷”字可理解为山色,也可以理解为对下文的暗示。陈旧的血迹不也是暗红色的吗,谁说时光的流驰可以冲淡血迹呢?“昨日”以下四句,诗人用高度的概括描述了江南的抗清*:昨天在江口作战,今日又厮杀在山边。已听得右阵溃败,左边的方阵又被敌人击散。江口指长江口。是年闰六月,故明吴淞总兵官吴志葵自海入江,结水寨于泖湖,与总兵官黄蛮的船只会合,一起抗清。山边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山边。当时故明参将侯承祖守金山。“甄”指战阵,“扼”指方阵。这里是泛指各路抗清义军的纷纷失败。“昨日”四句,用笔较轻、节奏稍快,以见清军进展之迅速。“旌旗”以下四句,着力刻画,力求形象之鲜明。当时鏖战之际,战士们将旌旗埋入地里,就象当年李陵与匈奴死战前“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汉书·李陵传》)一样,而敌人的云梯冲车又已经舞动在城端。一朝清兵破了城市,义军遭到了赵国“长平之战”那样的惨败,战士的尸体布满了山冈。“旌旗”两句,极写战士誓死抗战的英勇、战斗的危急,“一朝”两句,描摹战争之惨烈情状。接着,诗人转写敌人掳掠妇女的暴行和骄傲自得的气焰。只见清兵的三百只大船向北方驶去,每只船上都装满了美丽的女子。江南的口岸拥满了北来的骆驼,骄傲的清兵吹着胡笳,驱向燕关。“三百舸”并非泛泛的想象之辞。《嘉定屠城纪略》有云:“妇女寝陋者,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家妇女有美色皆生虏,……七月初六日,李成栋拘集民船,装满金帛子女及牛马羊豕等物三百余艘而去”。结末两句,作者用了《战国策》上的一个典故:楚国的大夫不肯屈膝事秦,他们逃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诗人借此含蓄地表明了反清复明的思想感情。尽管全诗的情调沉重而压抑,可是,由于作者取境开阔、感情深沉、“旌旗”两句突出了决战的精神和誓死的决心,所以全诗压抑而不消沉,悲痛而不给人以颓唐之感。
第二首诗描写江南被战争破坏的惨象、抒发诗人誓志复仇的感情。诗的开头与第一首相似,但象征的意味更浓。秋山连着秋水,秋花红得一望无际。江南的青山绿水多么可爱。死难*和同胞的鲜血:化成了满山遍野的秋花。凄厉的秋风吹遍了山冈,城市中居然出现了坟地才有的磷火。不祥的天狗星坠落在苏州城的北门巫门,预兆兵象的白虹连接着军垒。“烈风”四句是虚写,接下来的“可怜”四句,具体描绘敌骑践踏江南的惨况:可怜昔日壮伟的城市,旦夕之间竟生满了荆杞。归还首级的*原是贤良的大夫,断了颈的战士本是良家的子弟。“楚人”两句用了《左传》的典局:楚人决心焚毁麇城。虽然父兄的尸骨会因此而暴露,可是,国家都要灭亡了,父兄又何从去享受原来的祭祀呢?最后,诗人从勾践的历史故事中得到了启发和鼓舞:勾践失败后,栖身在会稽山。因为他卧薪尝胆、誓死复仇,能团结越人艰苦奋斗,所以百姓能跟随他去献身。想到古人的这些事迹,诗人感叹,存亡继绝的*从此开始了。这一首诗更多地采用虚写的手法,表达了更加昂扬鲜明、也更加深刻的复仇精神。《秋山》二诗充满史诗的特色。悲壮沉雄、洗尽铅华。有强烈的*性和现实针对性。风格笔力,直逼老杜。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