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概述
“常见的动物”是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观察生物”的第二节
内容,所以此教学设计教案仅适用于浙教版初中一年级《科学》的教学。
此节内容需要2个课时,主要讲述常见动物的分类及其不同类型的动物所具
有的特征,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方式。
二、前期分析
1。 学习者分析
(1) 学习者起点水平
学习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小学的自然课讲到过一些动物,但没有具体讲
动物的分类,上节课提到过分类的思想,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又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所以同学们应该对分类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学习者一般特点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好玩、爱动的年纪,他们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周围的
生物充满了好奇心,善于观察,愿意动手实践,对新鲜事物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家长相对更加宠爱,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合作意识等问题。
(3) 学习者学习习惯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阶段,心理活动复杂,思想方面仍带有很大的
片面性和表面性,知识面比较狭隘,缺乏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
2。 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中学科学初一教材,主要讲述
动物的是怎样进行分类的,分别分为哪几类,以及每一个类别的主要特征有什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的孩子见到的动物非常少,对有关动物的知
识也所知甚少,因此专门安排了这一节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真正掌握分类的理念,并把这种思想灵活的运用到
生活中。
(2)通过思考,能够有条理的理解动物的分类,将其变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提高保护动物和善待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能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
(2) 能够解释分类策略——“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的基本意思。
(3)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
(4) 看到动物时,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并依据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举例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能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深入地理解分类的思想,抓住分类的依据。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发现动物的特点,总结动物的特点,有条理的去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明白动物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重要的角色。
(2)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对一些动物的生活状况,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生存现状有更多地思考,提高自己保护动物和善待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
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发现法。
五、教学资源
1.能接入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应经把自然界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又将生物分为了动物和植物,相信大家已经对“分类”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生活中有些什么样的分类吧!我先举个例子好了,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将ppt上的物体分为多边形和圆。
问:“还有些什么样的分类呢?”
问:“这些分类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呢?”
问:“相信大家都发现了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那么我们对物体进行分类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同理,为了更容易认识、发现和研究动物,我们对动物也进行了分类,那么我们究竟是根据哪些特征将动物进行了怎样的分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学习,现在我将同学们按照座位分为4个人一组。
(1) 看看这些图片,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分别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哪些特征是这种动物独有的?哪些特征是这些动物共有的?可以怎样分类?分小组讨论2min,看看哪组观察的仔细,想到的最多。
(2) 现在大家可以试着将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并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
(3) 相信大家都发现了,同样的动物,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会截然
不同。人们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些动物,就设立了一个国际上共同的标准。根据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将动物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有脊椎动物。
(4)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动物的骨骼,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想一想生活中你见到过的哪些动物是有脊椎的?举例说说。
(5) 大家觉得这些有脊椎的动物差别大吗?虽然它们同为有脊椎动物,差别却如此之大!为了更好的研究动物,于是人们又对有脊椎动物进行了分类。大家讨论
3min,你认为可以将有脊椎动物分为几类呢?
(6) 现在大家都已经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的不同将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现在我们来重新分一下组,按照座位每10个人一组,每一组只研究有脊椎动物下面的一个类别,给大家3min讨论,总结这一个类别的动物共同具有的特征。开始!
(7) 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下你们组总结的那个类别的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第一组开始,依次轮下去,大家要仔细听哦,等会儿要总结。
(8) 大家都说完了,现在谁能告诉我:有脊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啊?
七、形成性评价
这节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吧。我来说一下游戏规则: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来扮演某一种动物,做动作,但*不可以发出声音,其他同学可以向他提问题,扮演的同学只能点头或者摇头,看看谁最快猜到他扮演的动物是什么!
等会儿我会请2位同学上台来扮演动物,其他同学猜。
八、总结
(1) 做课后习题和练习册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3)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视频、书籍或文章,了解某一种大家喜欢或感兴趣的动物的特点、生活方式和现状,了解这种动物 的特点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明天向大家介绍一下。(约2min)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特点,现在合上书本,我们来复习 一下,看看谁掌握的最好。
① 鱼类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无四肢,身体表面大多有鳞片,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如: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黄鱼、鲨鱼
② 两栖类 :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如:娃娃鱼、蝾螈、牛蛙(青蛙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或肺呼吸。)
③ 爬行类 :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表皮干燥。卵生,体温不恒定。如:龟、蛇、鳄鱼、变色龙、鳖
④ 鸟类 :身体呈纺锤形,有喙无齿,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卵生,体温恒定。气囊和肺相通,可进行双重呼吸,大肠很短。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猫头鹰哺乳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动物。如:鲸、蝙蝠、袋鼠、海豚、熊猫、猴
(1) 了解了这么多不同的动物,大家来说说:“你认为动物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什么作用呢?”
(2) 哇!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啊,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3) 相信大家昨天都去了解过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的特点和生活现状,以及这种动物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现在我们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动物?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导致你一眼就相中了它?
(4) 听完了这么多介绍,现在我来补充一点吧。看图片,大家觉得它们之间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呢?没错,图中右边的事物都借鉴了左边的动物身上的某些特点才成功的。
(5)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有关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视频)
(6) 看了这个视频,大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吧。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我国有如此多的濒危物种?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做?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小动物?
(7) “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大家来试试能否分辨出图片上的这些无脊椎动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好吗?”
(8) 看来大家预习的都不错啊,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吧
① 扁形动物:身体多细胞,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色,少数成亮色,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大多为雌雄同体。如:涡虫、血吸虫
② 腔肠动物:身体多细胞,有口无肛门,摄食和排泄用同一个口,周围有触手,触手表面有刺细胞,以做猎食及防卫之用。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
③ 棘皮动物:身体多细胞,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大多辐射对称。多营底栖生活,固着、移动或埋栖。骨板外面附以坚韧的肉质皮膜。如:海胆、海参
④ 节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不长较厚,无贝壳。身体有许多节肢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触角分节,两侧对称,卵生。(昆虫占100多万种)
⑤ 软体动物:身体多细胞,一般身体两侧对称,身体柔韧,有外套膜,由外套膜腺细胞分泌物形成的贝壳,身体表面有被外套包被的内壳。如:蜗牛、乌贼、贝壳、蛤
⑥ 环节动物:身体多细胞,具真体腔,身体分节,无足,长而薄,看似与节肢动物相像。如:蚯蚓
⑦ 线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呈线形。如:蛔虫、蠕虫
⑧ 原生动物:身体单细胞,最低等动物,生活在海水及淡水内,底栖或浮游。如:草履虫、变形虫
拓展阅读
1、《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呢?》微课堂教学设计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叙写了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事。通过动物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飞到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钻进泥土里过冬,蜜蜂则储存蜂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体现了小动物之间的互相关心。新课程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工作、生活奠定基础。”所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了解燕子、青蛙、蜜蜂等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习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和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溶入童话世界,化“物”为我,感受朋友间的关爱。
4、创新目标:让学生全员参与,平等对话,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去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奥秘。
在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第一个环节是谈话导入 切入主题。我问孩子们:同学们,凉爽的秋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为了过好这个冬天,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呢?让他们先谈一谈自己的过冬经验。接着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动物是怎么安全过冬的呢? 通过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设下悬念,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我再带着孩子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阅读文本,熟悉三个小动物分别是谁以及他们的关系怎样。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让孩子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和三个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有关的句子,并划下来,让孩子初步了解小动物究竟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请他们大声的朗读课文,喜欢哪种小动物,就把自己当成是它,把它说的话反反复复、有感情地多练读几遍。体会一下语气和动作。一会儿请他向大家介绍自己过冬的方式。
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 朗读升华。童话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的门户。在他们的脑海里,小狗是他的伙伴,老虎是他的朋友。他们没有敌人,也没有惧怕。他们的心里充满了美好,充满了幻想。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童话的情境,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情境中,转变学生的角色,使他们溶入了童话世界,化“物”为我。此时的学生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整节课基本是小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我请孩子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就把自己当成它,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过冬的。再请扮演其他动物的小朋友去问问他这样过冬的原因,在交流中和对话中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了解三个小动物分别是用迁徙到南方,冬眠,和储备粮食的方式过冬的。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进行拓展。我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朗读。在表演朗读之后设问:你喜欢这三个小动物吗?为什么?因为在之前的情境学习中,每当有孩子对别的小动物提问时,我都会表扬他:你真是个懂得关心朋友的小燕子。所以孩子们很快答出:因为它们相互关心。随后,在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的基础上,我问他们:“通过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引导他们总结三个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并完成相应的填空。接着追问:你还知道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让学生说说其它动物的过冬方式,希望能达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和动力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首先,分角色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其他环节的时间。其次,还有对于知识的拓展并不到位,比如“迁徙”和“候鸟”这写新名词,只是在交谈过程中匆匆的带过,幻灯片上简单出示了一下,可能没有在他们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不便于他们对几种动物过冬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另外,虽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经常提出“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是这样过冬的?”这类问题,可是在孩子们回答之后,我并没有将相关的动物名称再次集体出示,所以孩子们的印象很浅,最终他们还只是记得书本中提到的三种代表性的小动物。在之后的各项作业的反馈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的影响。孩子们就分不清蚂蚁和松鼠这些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动物到底是怎样过冬的。
总之,教学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累积经验,发扬优点,纠正错误,改进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更好。
2、《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呢?》微课堂教学设计
不同的教学有不同的教学故事,不同的教学故事对教学有不同的诠释。仅以今秋我执教的六年级科《动植物怎样过冬的》一课,说说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故事。
和往常一样为上好观察与实验课,事先布置要研究的问题,以便更好以上好新授课。于是,我便打开话茬:同桌相互看一看,你们穿着与一个月前相比,现在有些什么变化?天气有什么变化?不一会儿,教室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我的同桌衣服穿的有点厚,天气开始变冷了”,老师“我的同位是一位女生开始穿上棉袄,说明气温开始变冷了”……同才同学们发言很好,是啊,我们现在开始穿棉衣服了,天气的气温开始下降变冷,说明了我们开始进入了冬天了。同学们请想一想,动植物怎样过冬呢?动、植物在寒冷的冬天会冻死、饿死吗?……带着研究问题,按照同学们研究动物、植物过冬的方法分别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建议:按居住一起比较近的可组建一组,这样便于同学们之间探究的信息互通,相互帮助)。于是,能力有差异,特长有制,学习水平不一样的6至8名学生科学搭配在一起,组成了“高效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建立了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职责,每个小组成员在互相学习,共同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等。然后我宣布了活动要求,给定了活动时间,让孩子们自由施展自己的才能,确定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
课外学校操场的草坪上三五成群地爬在草地上,扒着草根观察着,记载着,还有的同学询问着,这树为什么要用石灰浆给树穿上“饱暖衣”?……课间教室里同学们利用班级图书角,走进学校图书室查阅所需资料,这还不算过瘾,有的小组亲自带来了《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相互分享着,记录着所要研究的结论知识……
约两周后,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昂,勤奋组代表汇报说身边松树过冬的方法、道路旁的树木离地面约1米处为什么用石灰刷白等等,小组成员又一次体会到“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的生机景象;神舟号代表汇报,我们不仅知道大雁(燕子)到了冬天为什么飞到南方?而且还知道鱼类也随着季节变化,它们的生活也发生变化?火箭组汇报说:我们利用星期在家长带领下深入石花苗木花卉园,我们不仅感受到花园美景,并且询问这些苗木“保养”方法,我们小组决定写倡议书、书写标语等方法来宣传保护动、植物;神探组汇报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法(如父母帮助上网查资料,课外父母陪同观察)等等。平时里不爱说话的同学也
迫不及待的举手发言道出了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过程,如张伯富同学是典型的学困生,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照顾,他利用上网查资料:狗、猫到了冬天身上的毛为什么要变绒?不爱讲话张新龙同学饶有兴趣的参与课堂发言中:回家我请教奶奶,为什么路边各种小草到了春天却又长出了地面的原因,是啊,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悟了动、植物过冬的方法。当老师在细细品味、欣赏学生点滴进步的同时,“放手”却让孩子们在活动舞台上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参与实践能力,并从中获取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课堂展示”则彰显学生个人和团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显性升华。
接着,师生一起观看《动植物过冬的方法》片段,升华活动的主题……当学生们沉浸在动物生活习性及动、植物如何过冬的同时,心中油然而生保护动、植物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这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真正的自主课堂,应该是学习主体性充分彰显的课堂,也应该是教师主导性充分发挥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教”要心中装学生,学生的“学”要独立思考,主动质疑,自由表达,自信展示。
3、《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呢?》微课堂教学设计
1.知道一些常见动植物过冬的方法。
2.知道四季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能用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学生搜集动植物过冬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冬天来了,你们感觉到了吗?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是的,冬天到了,人们都穿上棉袄,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渡过严寒的冬季。动植物又是怎样过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研究动植物过冬的方法
1.研究植物过冬的方法。
(1)谈话:书中有几种我们常见的植物,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冬天到了,它们和以前相比都有哪些变化?落叶,停止生长或缓慢生长
(2)学生讨论:植物的这些变化与它们过冬有什么联系?
(3)交流:植物过冬的一些方法。说说还有那些植物的过冬方法和它们一样。
(植物过冬的方法:像松树,它的叶子像针一样,可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可以抵御冬天的干旱,让松树顺利过冬;像梧桐树,到了冬天,叶子脱落,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同时它的芽外面包有很厚的鳞片,保护新芽,让植物过冬。。。。。
)
(4)说说你还知道植物的哪些过冬方法。
(5)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中。
(1)谈话:刚才我们了解了植物过冬的情况,接下来我们看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书中有几钟我们常见的动物,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冬天来了,它们和以前相比都有哪些变化?
(冬眠过冬,迁徙过冬,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
(2)学生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
(3)交流: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这样过冬的?
(动物过冬的方法:像狗一样的动物,到了秋天,它们身上会长出很多细细的、厚厚的绒毛,到了冬天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冬天的麻雀长得胖乎乎的,遍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绒毛让它们越冬;大雁是候鸟,它们会千里迢迢飞到南方过冬,这叫迁徙过冬;青蛙到了冬天,就会不吃不喝,躲在洞里度过冬天,这叫冬眠。 ①冬眠过冬:蛇、青蛙、乌龟。。。②迁徙过冬:大雁、燕子、黄鹂。。。③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兔子、禄、狐狸、麻雀、乌鸦。。。④贮存食物过冬的:松鼠、蜜蜂、蚂蚁。。。 ⑤产卵过冬的:螳螂、蝗虫。。。⑥躲在安全地方过冬的:苍蝇、蚊子。。。
)
(4)说说你还知道动物的哪些过冬方法。
(5)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中。
(三)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1.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归纳填写在书中的表格。
2.课外搜集各种动植物越冬的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