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白居易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28 19:01:06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诗词赏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拓展阅读

1、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及全

[译文] 间小路,不曾因为有客而清扫,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来而打开。

[出自] 杜甫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来。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释: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②舍:指家。皆:都是。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缘:因为。蓬门,即柴门,茅屋的门。

④飧(sūn):熟食、菜肴。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几种菜,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尽:喝完。馀杯:余下来的酒。

译文1:

屋子的左右已经涨满了春水,只见小鸟**结队飞来。姑娘不曾为客扫过径,这但这森今天也要让客人进去。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译文2:

草堂前前后后都是春水,溪水满溢,每天只看见一群群的鸥游浮在水面上。

庭院中的间小路没有因为来客而打扫,简陋的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因为离集市太远,盘中的熟食、菜肴并不丰盛,因为家贫杯中只有未过滤的旧酿酒。

(征询客人意见)是否愿意叫邻老翁过来共饮,隔着篱笆呼叫老翁,一起干尽杯中酒。

背景:

这首作于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下来了。人在久经离乱,安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前两句描写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表现出宾主之间无拘无束的情谊,人为人的诚朴厚道跃然纸上。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淡的情怀,语亲切,如话家常。

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史补遗》讲,这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记事,表现出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表现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这是一首迎客。我国的送别俯拾皆是,迎客却不多。这首语淡情真,朴实感人。

作于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下来了。

首联两句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的来访时间、地点以及来访前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绿水环绕、春意荡漾的环境,“皆”字写出了春江水满,江波浩渺、茫茫一片。“群鸥”“**”到来,环境清幽僻静;一个“但”字透露出几乎与世隔绝的心头难谴寂寞的心境。这两句为下文的客人来到做了铺垫。孤寂之中,客人忽然来到,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颔联两句,径不扫,蓬门常闭,可以想见平日的疏懒以及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今天也不因来客而扫,可见二人的亲密,主人不拘礼数。平时闭门,今天为客而开,表明对客人的竭诚欢迎。这两句写出了客来到之喜。

客至则须款待,但“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飨”“樽酒”――简陋,加上“无兼味”,“市远”“家贫”点出待客简陋之因,写出了竭诚款待的情意和歉疚之心。细细体味,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融洽的气氛。

尾联应该说说主客对酌,却宕开一笔,写欲邀请邻翁同饮:“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主人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这一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两位挚友越喝兴致越高,越喝酒意越浓,兴奋、欢快,洋溢着农家的率真。

这首似一杯淡淡的清茶,没有扑鼻的浓郁,需要细细品味,方见其美,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了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透露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采莲曲》

《采莲曲》是唐代的一首七言绝句。作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菱叶萦(1)波荷飐(2)风,荷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3)头落水中。

【注释】

(1)萦:缭绕

(2)飐:摇曳

(3)玉搔头:玉簪

话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创作背景】

作创作于中唐时期,此时出任杭州,仕途平坦。作此表达作者对江南水乡人民的喜爱。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歌。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这首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从荷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深处,暗示了荷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我们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3、人生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的意思及全

“今又重阳,战地黄分外香”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今又重阳,战地黄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逝,人生短促,唯其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人生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文中,重阳节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人,往往借写菊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笔下的“黄”却是和人民**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也显得异常美丽;黄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境,既歌颂了土地**战争,又显示了作者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老”,但**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4、流水落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思及全

李煜(南唐后主)

帘外雨潺潺,[1] 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3] 梦里不知身是客,[4] 一晌贪欢。[5]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见时难。 流水落春去也, 天上人间。

【注释】:

[1]潺潺:形容雨声。

[2]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3]罗衾(音亲):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4]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5]一晌(音):一会儿,片刻。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李煜《菩萨蛮》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则婉转曲折。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见时难”。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秋月何时了)如此,此亦复如此。

即以“别时容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点击查看更多大林寺桃花白居易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5193.html

热门阅读

  1. 《大国崛起》观后感3000字
  2. 爱我校园爱我家主题演讲比赛主持词范文
  3. 兑现岗位承诺书范文
  4. 关于春天的部分诗句
  5. 大班保育员春季计划
  6. 梵净山诗歌
  7. 医务科规范用药半年检查总结范文
  8. 老公生日祝福短信有哪些
  9. 《晚安·当一切入睡》读后感
  10. 再次感受富裕与快乐杂文随笔
  11. 201年清明节假日祝福语
  12. 2018年小学春季运动会领导发言稿
  13.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14. 在日复一日的重叠中崩毁又再生散文
  15. 苦中作乐杂文随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