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芦苇的优美散文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以家乡为题的作文,我常常这样开头:我的家乡牛头镇,坐落在美丽的巨淀湖畔,那里水草丰美,鱼虾满湖,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的确,过去,我的家乡牛头镇,确实是盛产芦苇的鱼米之乡。
巨淀湖在我们牛头镇的西北边,湖里盛产芦苇,小时候,出了村西那座小木桥,顺着小路往西走,会有一望无际的大片的洼地,这片洼地,实际上就是巨淀湖的湖滩。一到春天,清明过后,这些洼地上,就会有满地的芦苇的新芽钻出来,放眼望去,无边无垠,眼到之处,也会看到几处小草房,那是村里安排的看洼的人住的地方。八十年代,实行责任承包制后,我家在村子西边巨淀湖畔,分到了一些小块的田地,我们在那里种过麦子,大豆,更多时候是种棉花。其实,我们种过的这些块田,原来也是长着苇草的,只是人们后期才开垦出来的。
我们种的地只是在湖滩,而且地的周围都是水沟,再往里走,就是巨淀湖了,那里方圆十几里全是芦苇。春天,人们赶着马车去种地,马车的车轮,把苇丛碾出一条宽的大路,我们顺着大路走,还要穿过苇丛中人们踩出的小路,才能到达地边。在雨水旺盛的年份和季节,有时要撑船或蹚水去。五月,春夏之交时节,芦苇已高过了人头,巨淀湖深处的芦苇荡水草丰美,成群的野鸭飞翔,苇喳的叫声清脆悦耳,水分充足的地方,芦苇长得格外茂盛,叶子又长又宽,适合做粽叶。小时候,刚结婚头一年的新媳妇常住娘家,但到了一些节日,她们要回婆家。记得到芒种时节,她们从娘家回来,常常要包粽子分给同族里的乡人。小时候,我就吃到过被新媳妇盛在圆形的茅草筐里的粽子,那用巨淀湖的苇叶包的粽子,有一种特有的清香,似乎还带着新媳妇的喜庆味儿。
秋天到了,绿色的芦苇,逐渐变成了金**,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蔚蓝色天空上,成群的大雁飞向南方越冬去了,巨淀湖的芦苇,也到了收割的时候。但过去收割芦苇的季节是在冬季,因为,那时苇草下面是有水的,必须等到北风刮起来,巨淀湖的水面结了冰,足以承重住人的身体,牛头人就开始一冬最重要的工作——收割苇草了,那时,牛头人称割苇草叫“割洼”。
割洼时,队里的男女劳力齐上阵,那些日子来临的时候,母亲总要蒸好几笼窝头,把几把镰刀磨得锋利,取下挂在屋檐下的那双牛皮绑鞋,捎上暖壶,带上干粮、咸鸭蛋和咸菜,天不亮就随社员们出发了。他们站在巨淀湖的冰上,吹着来自西比利亚的寒风,他们用手揽起一抱苇草,挥舞起他们锋利的镰刀,高高的芦苇,就一片片倒进他们的怀抱里,身体强壮的青年劳力,一天下来能割七八十个苇草个子。被捆好的芦苇个子,先被存放到湖滩上,那叫“盘培”。湖里的芦苇全部收割完后,由队里的马车队,负责把那些培得像山一样的芦苇运回场院。那时的场院真大呀,我们牛头镇四十八个生产队,每个队都有一个场院,那些场院围着村子均匀分布。当场院里的苇草垛堆得似小山一样时,筛草的工作又开始了。因为那时割苇草,是要连落在根部的草叶一块割进草把子里的,所以,运回来的第二件工作是筛草,就是把草叶子筛出来,草叶子在那个年代是极重要的燃料,有了巨淀湖的苇草,牛头人一般不缺柴烧,这一点,在当时也是令那些外乡人非常羡慕的。
苇草叶被筛出来了,被堆成一垛跺,我们小孩子跑到草垛上,它们软软的塌下去,形成一个个草窝,我们躺在暖暖的草窝里玩耍、讲故事;也常看到大人们休息时,那些性格泼辣外向的男女社员们,互相调笑嬉闹。那些筛出叶子的苇草现在非常滑顺,它们被按照高矮粗细大体分类,又高*的,我们称为“大杆子草”,这样的芦苇可以用来编席,编筐子。一般中等的,要*成苫子盖东西用,或者卖给盖房子的编成箔做屋顶。打苫子也是个技术活儿,记得打一副苫子,要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站着轮杆的,一个蹲着在旁边蓄草,一个蹲在那里,负责把草归拢紧靠起来。三个人既分工又合作,每个人都得讲求技术,还要麻利有速度,这些苫子除了自己人用之外,有好多是被马车队送到寿北的盐场去。
后来有了造纸厂后,苇草也是上好的造纸原料。而家庭常用来打苇箔盖房子用,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家也打过各式各样的苇箔卖,所以,那时牛头人相比外村人经济上要好,很多女孩都在本村找婆家,我常常听喜欢讲笑话的大人夸张地说:咱牛头人是用麻袋装票子的,小青年不愁说媳妇。
过去,巨淀湖的芦苇,不仅为牛头人带来了财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牛头镇作为抗日根据地,马宝三领导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在牛头人民的支持下开展游击战争。血雨腥风里,巨淀湖的芦苇和牛头人民一起,经历了战争的考验,游击队员曾神出鬼没于湖区芦苇荡中,打击袭扰日军。鬼子大扫荡时,芦苇荡也是村里老百姓的避难所,所以家乡的芦苇,也是一首**的史诗。
如今,由于多年的干旱,家乡已不再是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条宽阔的大西环公路,穿过巨淀湖畔,村西的湖滩被开垦成统一整齐的条台田,种上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而大部分巨淀湖,已被开发成巨淀湖生态红色旅游区,据村民们说,只有北洼还保留着,依然生长着苇草,只是秋天割洼已不用人力,全是机械化了,人们已不再用苇草编席,苇箔的使用也已经很少,苇草主要是卖给造纸厂。
那天,我驱车走过巨淀湖生态旅游区,远望那高高的摩天轮和各种人工景设,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游览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芦苇荡里乘船游玩,了解到一些关于巨淀湖的历史文化,让家乡的美名传扬各地。我想,家乡的芦苇,也许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展示着家乡的魅力,他们的魂魄早已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仰望蓝天上的白云,我许下一个愿望,只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祈愿家乡年年风调雨顺,让那些保留下来的芦苇,获得雨水的滋润,永远焕发着生机和光彩。
拓展阅读
1、描写秋天优美散文 描写家乡的优美散文
真的很想念记忆中的故乡,想念故乡的一切,更爱那色彩多多的故乡夜。夜,给予我宁静,给予我忧伤和喧闹。夜色中,隐藏着过去美好的时光,过去的人和事。
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时若是回到故乡赏那幽美的月色,该多好啊!某年那场烟花依然在我脑海中,烟花像是为了那圆月,多少的温馨在一起走,多少亲情在蔓延。这月是为了团聚而圆,夜因此变得动人起来。悠悠的月光与那一刹那的光辉花彩是永恒的,我对故乡的爱恋也是永恒的吧,像是带了酒红色一样,年份越久味越醇,情越沉淀色越浓。
童年的我是非常讨厌那充满玫瑰香味的情人节的。小时候我本来玩伴就不多,只有表哥表姐和我一起玩。但他们在情人节的晚上都会跟我玩失踪。他们应该是去赴约了吧,父母工作不在家,独我一人。开始时挺无奈的,但是渐渐地享受起来这一个人的寂寞。我站在面临江景的落地窗边,看夜景吧,街上。
堤上的情侣出双入对,只剩下我身旁那孤单的街灯还在守护着我,灯光渐渐微弱,满天的繁星点缀晴朗天空。我索性把屋子的所有灯都关了,然后躺在地板上,仰望在树影中穿梭的一颗颗小星星,我半闭着眼,任由星光温柔地射向我,像透明的水晶。我哼起歌谣来:
愿摘下千束星光/将梦儿悬在你窗/温暖这最美的晚上/愿藉着一室花香/将未来甜蜜构想/将爱情铺满如丝的晚上。好一个独自浪漫的炫紫情人夜。
梦幻平安夜的梦幻少女是我。一霎那,我的心变得温暖,在这夜,所有梦幻都可以肆意飞扬,所有张狂的想象都有了一双童话般的翅膀。钟声响起了,音乐在人们的口中轻吟着,长胡子的圣诞老人就会穿过房顶的烟囱,经过我熟睡的窗前,把礼物放到我漂亮的红袜子里。故乡的平安夜啊,给了我十色的祝福:让我有白色一样的天真,迷橙的温暖,果绿的希望,淡粉的幸运。
我还喜欢浪漫的雨夜。这时,夜空仿佛化作脸幕,不是泪的细雨,而是轻纱,半掩着。那雨也飘洒在被白天炙热的晒透了的柏油路面上,脚下也会升起薄薄的白色气体,灯光照映着,更使迷人的街道呈现一种梦幻般的色彩。街中的伞仿佛在跳着圆舞曲,不如放下雨伞,来个雨中的漫步,细雨带微风湿透了全身,滋润的不只是身体,更渗入体内到达炙热的心灵。大雨同样有趣,把窗关紧,坐在窗边,和噼噼啪啪的雨交流。等雨停了,推开窗,天空深蓝蓝的。
享受现在这滴下雨水/多么多么需要你/长夜里不可分开痴痴醉/跳进伞里看/夜雨洒下去。
这样的美好时光已不再回来了,不知道故乡现在变得怎么样了?我何时再回到故乡,投入那夜的怀抱?
2、描写秋天优美散文 描写家乡的优美散文
故乡,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那么乡愁就是画中最柔软的花朵。
时光,穿过百年的岁月长河,流过乡村每一块土地。土地上开满了白色、黄色、红色等各色妖娆艳丽的花朵,而我的乡愁,它是最平凡的那一朵,是心中最柔软的那一朵。
故乡,藏不住母亲劳碌的身影。母亲于我,这一生一世,都是一朵永开不败的花朵。母亲是美丽的。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盘起长长乌黑的秀发,那温柔似水的眼眸里,似乎让孩儿读懂了做为乡村的女人,那独有的染着明山秀水特质的善良情怀。
母亲是河岸边一朵开得最柔美的野花。明眸善睐,唇红齿白。阿爸是山里绕过野花的一条小河,河水缓缓流淌,那柔软清澈的声音,仿佛是对阿妈的呢喃细语。水润着花,花亲吻着河的露珠。花,就在河水经过时,在春天的细雨中,传播着爱的花粉。于是,一年年,野花旁依次盛开着许多的花儿。
母亲是花,开放在肥沃的土地上。母亲啊,在每个季节,都把自己奉献给这片她热爱的土地。春耕、夏灌、秋收、冬藏。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巧手。母亲用她毕生的精力,生养儿女,为了我们,她不惜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整个家族。
那一双双纳底的凉鞋、那一件件打着补丁的衣服、那一席席柔软的被子、那一碗碗放着酸菜可口的米粥、那一把把砍伤母亲宽大起茧双手的镰刀、那一担担挑着一百多斤河水的木桶、那用牛粪筑起的二层简陋房屋、那一把把用剪刀弯成美丽图画的窗花、那用一针针绣着花色图案的江南锦绣……一直是我忘不了的情结。
乡愁的名片里,记录着一个个兄弟姐妹的名字;记录着我们干活嬉戏玩耍的每个画面;记录着刚升起的太阳,母亲早已开始忙碌的身影;记录着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母亲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记录着我半夜起来,背着小弟,穿过飘着花香青草味的小石桥,往向十几里外的教室小心翼翼快步前行的日子;记录着我拿着书,一边放牛,一边着迷看书乐儿忘返的偷闲岁月;记录三妹在小河里游泳,像一条河里的小鱼,从这个河洞穿到那个河洞的矫健身姿;记录着阿爸坐在河岸上静静钓鱼,每次都满载而归的快乐心情;记录着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在天色暗沉之前,催促着加快回家的脚步;记录着春天,那绵绵细雨,润物细无声,那些嫩绿的菜苗整齐地插在已翻松的泥土上;记录着夏天,人们为半个人高的麦穗除杂草,去害虫的忙碌身影;记录着秋天,一大片遥望无际的稻田,长得老高,古老简单的收割机,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迅速地分离麦穗与枝梗,农民笑在脸上,甜在心里的兴奋之情;记录着冬天,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包着只有那一天才能够吃得上的饺子。一家人,有说有笑。门槛上的春联,寓意下一年的丰收和平安;屋外的鞭炮,霹雳巴拉响个不停,映红了人们脸,映红了人们的心情。
乡愁,总是牵绊着故乡的一点一滴、一花一草、一人一木。年轻时离开故乡,在城市打拼学习,就是想学成后,带着技术、知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可是啊,想不到,那一去,竟是一生;那一去,竟然把青春献给了这座如今我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太快了,现在已头发花白的我,竟也分不出所有城市复杂的路线。
乡愁啊,为什么你时常折磨着我?双亲的离世,让我痛彻心扉。每年清明,我都回到那没了小河小草小花的故乡,跪在您二老的坟前,痛哭一场。喊一声“啊母”,叫一声“阿爸”,泪儿连连,仿佛看见阿爸在孤独地抽着水烟;看见阿妈用红绳为我扎着马尾。
乡愁啊,为什么你时常寄托着我的希望?当我为了子女的前程烦心担忧时,我就仿佛看见阿妈用卖了一头猪得来的一大篮鸡蛋,真心送给我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多多照顾我。阿妈啊,您真好,你的良苦用心,我何尝不是用它来教育我的子女?当我的子女不幸患病,对我大吼大叫、大打出手时,内心的委屈,要像谁诉说啊!只有想起,我那可怜的老阿妈,我已经逝去的老阿妈,我那亲亲的老阿妈。只有想起您,我才觉得您是我唯一的最亲的人,对我最好的人,这个世上唯一真心为我付出一生的亲阿妈。
乡愁啊,你永远是我忘不掉的美丽风景;你永远是我对亲人最温柔的牵挂;你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那朵花。
3、描写秋天优美散文 描写家乡的优美散文
好久没有回去我的故乡了,生我养我的那农间土地。心里这样想念着,于是我决定回去那熟悉而又已经模糊的土地―我的家乡。
坐在摩托车上,水*路两旁的树向后飞驰,马路则如丝绸一般连绵不断,看不到尽头。马路过后则是弯弯曲曲的泥石小道,小道也是延绵的,直伸到乡间的深处。路途上,风景非常美,可我并没有太在意,心里只想着故乡那快乐的田地。经过了漫长的路途,目的地终于到了。在摩托车上的脚刚触到泥土,那纯朴的,浓浓的乡味就已渗到了心头。啊!故乡,我亲爱的故乡。
刚回到故乡,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不自主的向故乡的田地走去。田地,其实也就是我的故乡,她养活了我们整条村子。而我,也是在她的怀里长大的。
漫步田间,心情突然变的轻松。田里绿油油的一片,如一段绿色的绸子铺在土地上。清风吹过,绸子就像在跳跃的舞女身上飘动,温柔似水,又觉渺茫。悠然向远眺望,是绵绵的青山,如挺立的士兵守卫着这田地。再看看这蓝天,多么晶莹,多么纯洁。整个田地洋溢着无限的安详与和谐。
离我不远,一位老农正在田间耕作。他戴着被太阳晒黑了的草帽,虽然这样,阳光还是洒在了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他的皮肤和这田地一样黑,但身躯却依然矫健。我向他走进,似乎很自然地问:“现在还要这样辛苦耕作啊?”面对我奇怪的问题,他没有太意外,只是用浓浓的乡音回答:“很快就要割稻了!”“稻子长得这么好,想必会有好收成。”我接着说。他听了,嘴角边露出了难得的雪白,用欣慰的目光看着田地上了禾苗。这绿油油的禾苗啊,总有一天会变得金灿灿。
和老农聊了一会后我就踏着用脚印组成的田间小路向村子方向走去。家乡已经变了很多,从前的黑瓦红专已经换成了碧瓦水泥。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从没见过的面孔,可我没有觉的太过陌生,因为他们都有黝黑的皮肤,厚实的肩膀和塌实的步伐;他们都在这田地上流过汗水,用过心思;他们都是这田地的纯朴勤奋的儿女。
时间如划过指间的清风,如不息的流水,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可故乡却未被冲刷,因为那田地仍然默默地流着勤劳的汗水。
4、关于乡情的优美散文
当春节来临,很多人家不再酿酒做煎堆而是从商店里直接*的时候,当很多人迁居在外忘了老家方向的时候,当舞龙舞狮成了难得一见的节目的时候,当很多孩子怀揣各式玩具而对散落在地上的爆竹置之不理的时候,当搓麻将打扑克代替了邻里之间嘘寒问暖的时候,我心中珍藏的儿时过年年,是多么欢乐呀!可惜,时光不会倒流,唯有穿越时空,让我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儿时过年浓浓的乡情味道……
腊月一到,年的味道就悠悠飘来。这时候,陆陆续续便有人家开始了火炙酿酒。老远,便能看到村前的空地上,燃起了一个个以稻草、谷壳和木屑为主要燃料的火堆,火堆里,一坛坛客家娘酒被煮的翻滚沸腾,浓浓的酒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蔓延。那时候,村里人情好,谁家要是炙好了酒,都会送一两碗给左邻右舍品尝。邻舍欣喜接过老酒,喝下,嘴里泛起娘酒独有的醇香,心头涌上浓浓的乡情。
客家娘酒的香气还没有散去,煎堆的香味又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飘出来。时刻也来到了大年二十五,年的脚步更近了,家家户户开始做煎堆,我家也不例外,全家分工协作:和粉、搓团、煎炸,会忙整整一个下午。看着金*煎堆从油锅里捞起,年幼的我垂涎三尺,但奶奶却不让吃,怕我上火。母亲看着心疼,就冲好了一碗糖水,对我说:“孩子,吃几个吧,就着糖水,不碍事的。”于是,我品尝到了“新鲜出炉”的香脆可口的煎堆,那时候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令人期盼的大年三十最之后临了。将近两百年历史的“莲香围”祖屋,早已贴上春联,张灯结彩,以温暖的怀抱迎接宗亲们前来祭祀。通常在下午三四点,全家人穿戴一新。父母会带上香烛鞭炮,领着我和妹妹,往祖屋的方向进发。在祖屋古朴干净的院落里和雕龙画凤的厅堂上,祭祖的宗亲们人流如织。动情的话
大伙儿见面,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之情,互道一声“新年好”。在祖屋的上厅,立着祖宗的牌位,庄严肃穆,香炉里已经*十几柱香。母亲拿出香烛,点燃,持在手上,对着祖宗的牌位,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祖宗保佑全家。然后母亲还会给我和妹妹分发一根,要我们也学着她的样貌行礼。每家每户祭拜完了,还要进行群众祭拜。成年男子按照辈分,站成几排,每人手持一根香,对着祖宗牌位,恭恭敬敬行礼,场面甚为壮观。
祭祀完了,照例是放几串鞭炮。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原来是邻村一支舞龙队前来拜年了。按照规矩,舞龙队先是参拜了祖屋的古井和上厅,然之后到院子,摆开了舞龙的阵型,看,龙头硕大而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精彩的舞龙便在鞭炮声中开始了,引得宗亲们纷纷驻足观看。
身穿黄色对襟衣、灯笼裤,腰扎红色绸带的舞龙队员高举舞龙杆,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看哪,一颗龙珠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前时后,有时扑,有时跳,有时冲高,有时卧倒,第一个舞龙人跟着龙珠跑,后面舞龙人举着龙身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舞到精彩初,引来宗亲们阵阵喝彩,声声叫好,然后放一串鞭炮以示赞赏。搞笑的qq签名
舞龙表演结束,时针指向了下午五点三十分,这是祖屋约定俗成的统一燃放鞭炮的时刻。看鞭炮的燃放,是我们这些孩子最为期盼的一个节目。一串串鞭炮早已挂在院子的围墙上。鞭炮点燃,声音此起彼伏,霎时,导火线变成了一条条前进的火龙,浓烟开始散发直冲天空。爆竹的纸屑或高或低在院子上空飞舞,像无数朵红梅在竞相绽放。
尽管浓烟呛鼻,尽管响声震耳,可站在屋檐下方观看的人们,谁也不肯离开,谁都在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悦气氛呢,谁的脸上都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呢。鞭炮燃放完了,整个院子铺上了厚厚的红妆。这时候,我和其他孩子却再也按耐不住,从台阶上一跃,跳进院子里,从口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塑料袋,开始在密密细细的爆竹纸屑中,寻找散落在地上的没有被点燃的小爆竹。在那里,孩子们边捡爆竹边挥舞着纸屑,整个院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黄昏很快来临,我和小伙伴们都带着满满一袋塑料袋的“战利品”回家了。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始了。但我的心思并不在饭上,而牵挂着那些“战利品”。
晚饭后,外面的夜空早已是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东南西北的烟花光焰万丈。我便急不可待把“战利品”拿出来,掏出几个放在院子里,找来一根香,点燃,然后手持香的一端,借着灯笼照在院子里的光,俯下身子,用香燃烧的那一端,对准小爆竹的导火线,留意翼翼地点燃,然后快速走开,“啪”,爆竹在身后炸开了。
一声声清脆的响声,便是一份份新年的祝福和属于我们孩童特有的快乐呀。这时候,妹妹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捆烟花,我们俗称它们为“魔术弹”。这是前几天爸爸买的,好不容易等到年三十。我和妹妹每人手持一根,点燃,对准天空,那一朵朵艳丽的焰火射向天空,引起我们阵阵欢呼。
在放烟花的当儿,我和妹妹也会被家人叫回屋子,奶奶、父亲和母亲每人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两个红包,分别递给我们兄妹。红包不大,只有两三块钱,而且是用小块红纸包的,那个年代印刷的利是袋还很少见。他们还会说一些诸如“新岁平安,大一岁了要更加懂事”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循循教导和亲切祝福,就应是我一辈子也难于忘怀的。
我怀念儿时过年浓浓乡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