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范例

发布时间: 2025-07-26 10:51:48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范例

望庐山瀑布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一、激趣导入

1、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名山,自古就有“匡有奇秀甲天下”的赞誉。庐山的飞泉源布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先瀑、玉帘泉、黄龙潭、鸟龙潭等,大家想不想看看。(出示庐山的飞泉瀑布,请欣赏)

2、唐朝大诗仙李白50岁左右隐居在这儿,曾用诗篇赞美瀑布。(大屏幕出示整首诗)

二、熟读古诗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题目,然后齐读。

再说说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

相机区别

卢 爆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 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三、赏析古诗

1、谷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信同学们一定能借助字典,结合书中的注释,插图,展开想象,读懂这首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点拔,评议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贵有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默读这首诗,同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4、自由读整首诗,你认这哪些字或词用得好?为什么?

重点品味“生”“挂”“飞”“三千尺”

相机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

秋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体会 夸张的写法)

5、指名上台朗读这首诗,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6、总结,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描绘了瀑布尽流直泻的壮观景象。

四、拓展延伸

1、学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老师也不由自主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2、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3、《望庐山瀑布》和《瀑布》比较,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原因。

五、作业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拓展阅读

1、李白《

1、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炉、疑”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时间】1课时。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习的《》就是他畅游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谁看见过?

是冲陡峭的高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垂挂在前。“”字是什么结构?齐读:“”。

②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风光片,饱览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峰叫香炉峰,因为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优质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挂在川前面? 生读。

(1)生交流。

(2)老师引导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衬着一道白银,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诵)

还没看见

先听见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路忽然一转,

啊!见了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脚下仰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天门》,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2、李白《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的香炉峰。此峰在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挂前川”。“遥看”四字照应了题目《》。“挂前川” 是说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中的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中全景:顶紫烟缭绕,间白练悬挂,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飞流”表现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

3、天门大班

天门》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展现了天门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习方法,培养生的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的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的诗歌。今天,我们要习他的《天门》。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天门”的图,让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

2、默写古诗

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习了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4、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2.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语: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文常识: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8句分4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根据每一联的作用,分别称为“启、承、转、合。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赏析

1. “城阙辅三秦,风烟五津。”

——起:首联,破题,交待送别的地点和时间。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辅:辅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点出送别时间: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远远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2.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3.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4.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点击查看更多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范例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3202.html

热门阅读

  1. 秋天来了散文
  2. 南京教育旅行社实习报告及实习体会
  3.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读后感
  4. 早安说说心情短语句子
  5. 最新经典的万圣节祝福语大全
  6. 银行特约商户协议书
  7. 结婚祝福语50条
  8. 搞笑的八一建军节祝福语汇总
  9. 描写春天花朵的诗句
  10. 流觞之水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11. 201年温馨周末祝福语
  12. 捐赠仪式发言稿
  13. 描写春天的相关古诗带翻译
  14. 浪漫的生日祝福语
  15. 结婚流程策划文案应该怎么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