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难忘的泼水节》优秀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3 17:36:56

有关于《难忘的泼水节》优秀的教学设计

【课文说明】

穿着傣族的节日盛装,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敲打着欢快的象牙鼓,泼洒着充满祝福的清水。啊!多么快乐的泼水节!1961年的这个泼水节,因为周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幸福,更加令人难忘。这篇文章讲的就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本文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拓展阅读

1、:二年级语文下册《

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

课文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

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故事,了解傣族及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流程与意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播放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日的场面?(生答“”)

师: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意图]通

2、《坐井观天》

1、懂得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限。

2、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3、能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多媒体课件、剪贴画(青蛙、小鸟)、录音机、磁带。

一、揭题。

1、谈话导入。

2、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故事,好吗?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

二、看录像,了解故事内容。

1、看录像前,老师个要求,边看边思考: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它们在干什么?

2、播放录像。

3、反馈。生答思考题,师板书,结合课件演示。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小朋友真聪明,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己来读懂。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21页,自己找个朋友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等会我们比赛,谁读得最好。开始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找朋友读课文。

2、指名接读课文。

3、生评议。

四、第一次争论。

1、课文中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谁对谁错呢?

指名讲。

2、赞成小鸟的请举手,赞成青蛙的请举手。

3、既然小朋友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来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同意吗?

赞成青蛙的我们称为青蛙方,请坐到左面,赞成小鸟的我们称为小鸟方,请坐到右面。

生交换位置。

五、再读课文,找出力的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方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充足的`理由,对吗?

请你们再读课文,找找书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个词可以作为你的证据,同时也拿出你从课外搜集的资料。

开始你们组去研究讨论吧!

六、第二次争论。

1、两组争论。

师说:“现在请小鸟方发言。”生发言。

师说:“现在请青蛙方发言。”生发言。

师及时指点。

七、朗读课文,体会寓意。

1、刚才小朋友争论得相当精彩,看来准备都很充分,现在我们进行读课文比赛。

青蛙方读青蛙的话,小鸟方读小鸟的话,直接对话,行吗?要读出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很肯定的语气。

自由练习——指两名对话——集体对话。

2、读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除了这个内容以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批评什么错误的人呢?

指名答。

3、看来“坐井观天”这个词是不好的,贬义的,古代这个故事中的青蛙因为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

而今天我们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站出来为青蛙说话,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知识,我真佩服你们。

八、角色换位。

1、一天,人来井里打桶盛满往上提时,不小心把青蛙带了上来,而那只小鸟又下来喝,因翅膀受伤无力再飞出去,这样变成小鸟(在井里),青蛙(在外面),现在青蛙、小鸟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2、现在请你们组里讨论,等会派代表来说,看哪边说得更精彩。请小朋友好好动动脑筋。

3、两边派代表发言。

九、总结全文。

1、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青蛙图 天 小鸟图

不过井口那么大 多 无边无际

3、《坐井观天》

一、要求:

1.通过本课,使生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点:

1.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不同的看法。

三、具准备:

1.井的挂图一幅、小鸟图一幅。

2.本课课文录音带一盒及注音生字卡。

四、时间:

两课时。

五、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张挂挂图。板书:观。讲解字形、字义。

3.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4.提出问题: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听我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1.要求生一边听,一边想上面的两个问题。

2.要求生听准生字的读音。

三、指导生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现在,请同们自己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用序号把这一课的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指名让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生字、词

1.出示注音卡片:观沿答百别弄际抬信

2.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用生字练习组词。五、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开( ) 现( ) 没( ) 白( )

3)。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个人创意增减: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张挂挂图,读题。

2.上一课,我们初步读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细读、理解。

二、讲读课文

1.习第一自然段。对照挂图,让生说明青蛙和小鸟各自所处的位置。板书:井沿。讲解生字。井沿: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沿,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3)“一百多里”在这里说明了什么?(一百多里是一段很长的路程,在这里说明小鸟飞了很远,天很大)

(4)指导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3.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说大话”是什么意思?(大话是指夸张的话)

(3)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因为青蛙认为天只井口那么大,根本没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板书:井口那么大

(4)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无边无际

(5)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来形容什么?(无边无际没边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天非常大)

(6)指导生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注意“哪”的读音和语气(“哪”作语气词,读轻声,不读第三声)

(7)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为了天多大的问题争论起来)

4.讲读第六、七自然段。

(1)青蛙为什么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见的天只井口那么大)

(2)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自信、肯定、自以为是的语气)

(3)小鸟为什么笑了?(小鸟笑青蛙眼光太狭窄,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小片天,还自以为是,不承认自己的看法错误)

(4)小鸟为什么叫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眼界就会变得开阔,就会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就不会再坚持自己原来的错误看法了)

(5)指导朗读“你是弄错了。”(其中的“是”字,表示了肯定的、勿容置疑的语气)

5.小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然就会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就是指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把天看得只井口那么大。以后,人们就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目光狭小、见识短浅,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三、课堂练习

1.指名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填空:

青蛙坐在( )看天,看到的天不过( )那么大。小鸟站在( )看天,看到的天( )。

3.把课后的字写在田字格里。

4、司马光

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 . 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习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

3.你看,司是一个(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 生 分小朗读课文

(1)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什么?

(1))(出示"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他们用需要挑,这种缸就是用来装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缸")谁能读好缸的大?看,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

(2)课文第一段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 习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 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缸里 .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的~~的~~还的~~)

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天呀。一起读读这一

(三)习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其他的办法救落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 、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女生读第二,第三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5、初中数

科:数 年级:七年级

课题名称: 完全平方公式(1)

一、 内容简介

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生从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键信息:

1、以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课程标准》,引导生体会、参与科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什么系。通过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语言得出结论,使生感受科的严谨,启迪习态度和方法。

二、习者分析:

1、在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习者对即将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平:

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课的目的就是让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 /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面对数活动中的困,并独立克服困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好数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 育理念和方式:

1、师是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生是习的主人,在师指导下主动的、富个性的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生迷路的时

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3、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情,调查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五、 媒体 :多媒体

六、 和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们,前面我们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系。

2、[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生的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课的习,你什么收获和感悟?

课,我们自己通过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点击查看更多有关于《难忘的泼水节》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40689.html

热门阅读

  1. 一个比一个不高兴美文摘抄
  2. 繁星春水读后感参考范文
  3. 新学期开学祝福语精选50句
  4. 长辈生日祝福语201
  5. 中秋时的诗句
  6. 初二语文上学期的复习计划
  7. 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8.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00字
  9. 赤子情怀《陌上花开》读后感范文
  10. 富有哲理的句子
  11. 第一次诵读随笔
  12. 中秋节押韵祝福语
  13. 剑胆琴心美文
  14. 文明单位单位的自查报告
  15. 大学生档案馆实践报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