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龟虽寿》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泊秦淮》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题破山寺后禅院》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年代: 清 作者: 赵翼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8.《石壕吏》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野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後千载名。
11.《赠从弟》
年代: 魏晋 作者: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2.《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13.《月夜》
年代: 唐 作者: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4.《雁门太守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拓展阅读
1、初小衔接背景下语文古诗文课堂提问刍议
六年级在学生整个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又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阶段。在这个学段,学生在学习语文上会面临各种特殊、复杂、棘手的问题。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学生初中阶段学习顺畅进行的关键。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学情的角度看,小学升人初中学习的学生,面对的是语文知识容量的加大和难度的加深,学生在进人预初年级后,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从而影响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进程和身心健康。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效提问还可以在课堂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在初小衔接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新课标的迫切要求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上海市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对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九年级的学习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古诗文学习难度的跨越最为明显。课表中对小学毕业生文言文方面的要求仅为熟读、背诵诗歌。到了中学,面对部编版教材对古诗文的要求,不但阅读量、背诵量明显加大,要求背诵总量在11000字左右,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学习工具,理解、欣赏、积累和具备一定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程标准*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里更多的问题是指向教师,指向教学课堂。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效率;如何通过提问方式的变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提问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中值得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三)“提问”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近年来,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研究人员从专家学者到高校师者乃至广大的一线教师。这已经说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识。而初小语文衔接既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帮助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针对目前在初小语文古诗文教学衔接方面已有的研究中,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和指导,以初小语文衔接校本读物《赏心悦目》作为课堂提问研究契人口,从课堂有效提问这一角度综合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这两个因素进行探究,是合理而且可行的。
2、初小衔接背景下语文古诗文课堂提问刍议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有效改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升
在衔接课后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后测统计,在课堂古诗文提问的学习中,经常参加小组讨论的学生由64%上升到81%;学生在自己背诵的古诗文中,能够同时理解的由7%上升到37%;喜欢启发、质疑、探究提问方法的学生由45%上升到60%;对语文学习中的古诗文表示喜欢的学生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据显示,通过衔接课堂有效的提问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以及兴趣等方面均有变化。
(二)教师关于“初小衔接教育”的认知得到深
“化以往中学教”师对衔接课堂目的认识不够,对预初学段的学生特点了解不够,简单地以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和方法对预初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成效往往不甚理想。通过有效提问落实衔接课堂的策略,就是让预初学生尽快适应这一过程。如今在初小衔接的暑假乃至开学初期进行衔接课堂的教学学拓展延伸,已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环节。老师们说:“教师教法上主要是一个思维习惯的转变,从教教材到语文古诗文课堂实践中充分挖掘知识的联系、切实关注学生的状态、适时抛出有效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有效提问激发,从而生成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
“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畏惧感减少了,变得更有信心了。”
(三)学校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
学校课题组的活动有听课、评课或校区际研讨交流、专家校访和资源共享等,力争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课题组活动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而后落实到每日的教学任务中。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平时校内注重互相听课学习,小组交流,合作备课,制作课件,编写教学材料、课程活动。随着交流的深人,研讨的范围拓展开来,成员们将各自的心得、有效做法、精心总结的授课内容、授课步骤等,通过口头、书面、音影、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交流、互相学习,并未后者留下宝贵的财富。
3、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作文650字散文初一作文
看看那云飘过的天空,花开过的枝桠,鸟栖过的屋檐,你就会知道:诗歌是抚摸心灵的最温暖的大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了万物,悄然改变了山的颜色,小树、小草献出了它最宝贵的东西——嫩芽,瞧去一看,万物都变成了绿色。“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吹面不寒杨柳风”在春风的抚摸下,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天又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季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天的雨,可比春天的雨痛快多了,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场大雨过后,闷热的天气突然变得凉爽起来,池塘里的青蛙奏响了夏的乐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遮满了水面,碧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在阳光的照射下、在荷叶的衬托下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很多古人认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而我认为秋天和春天一样,富有生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你看田间那颗粒饱满的玉米、那沉沉甸甸的高粱。你看你看果园里,那红彤彤的苹果、那金黄色的鸭梨,小灯笼似的柿子,无不迸发出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丰收的喜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是冬天的精灵。“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纷纷养眼的雪花被封追逐着,上下旋着,左右飞舞着,疏疏密密,飘飘洒洒,扑向期待她的大地母亲的怀抱。清晨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洁白的世界,竟有一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满眼的雪白中少不了那“凌寒独自开”梅花。
走进古诗词,我读出了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绚丽多姿,秋的丰收喜悦,冬的高洁宁静。
4、初小衔接背景下语文古诗文课堂提问刍议
(一)关注“问”的艺术有助于破除单一的“教师问和学生答”的传统模式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长期以往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用有效适当的方式提问,既可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又可鼓励学生独创性,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二)思考如何在《赏心悦目》教学实践中提升“问”的艺术
《赏心悦目》是学生和教师用书,同时也肩负着记录学生课堂活动的功能,实践过后师生的满意度颇高。但是对于非子课题组的老师们来说,如何通过提问的艺术推进学生学习初小衔接拓展读本“赏心悦目”尚需商榷。教师在深人使用这本课程活动书籍中,会发现读本非常适合学生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学生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学生在“提问-解答-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从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此外,课堂提问的方式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当然,框架结构以及内容构建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校本课程在兼具人文性的同时,活动更紧密地围绕单元知识技能,结构构建的完整性,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逻辑性、规范性,框架语言的规范性等,还需要专家进一步持续指导。
在探索小初衔接语文课堂提问上,要摒弃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和方法,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凸显课堂提问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实践为预初学生打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使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得到顺利、快速的衔接过渡,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这应该是致力于初小衔接课堂语文教师深思和力图解决的当务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3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