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下辈子别松手》读后感范文
人们都说:母爱如佛,父爱如山。母爱固然重要,父爱却也很伟大,有时候,父亲会为了我们付出生命。
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了《爸爸,下辈子别松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父女俩在河边捡鹅卵石时,遇到200年才可能遇到一次的暴雨,由于暴雨的迅急,河水涨潮了,他们扑上了一块木板上,可是木板逐渐下沉,因为木板面积小,只能容下一人,父亲为了让女儿活命,便松开了木板,女孩就这样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漂流了六十多里后,一个村民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她,救了她一命。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常常在梦里对她爸爸说:爸爸,下辈子别松手!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止母爱伟大,父爱也伟大。知道了:感恩是一条清澈的溪流,流入了每个人的心田;感恩是一次人生中最好的洗礼,把每个人的心灵都洗刷的那么纯洁无暇。当每个人呱呱坠地的时候,心灵中就拥有了一只永不凋谢的花,它的名字就叫做――感恩。
我们一定要对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
拓展阅读
1、《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
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精华,是国粹。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人所喜闻乐见。但是,一个人可以看戏,唱戏,也可以入戏,却千万不可迷失在戏中,否则,一切灰飞烟灭。
我国戏曲在唐宋时期基本形成,唐玄宗李隆基被称为“梨园祖师”。在元朝开始繁荣,清朝发展到顶峰。到清末,全国戏曲有数百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有昆曲、京剧、川剧、豫剧以及黄梅戏等几种。
新中国成立前,一个人不会写字,不会有人看不起。可要是不会哼上几句戏词,可就要被人嘲笑了。《霸王别姬》中的情节就充分体现了京剧在当时的影响力。
一个人喜欢看戏,能入戏,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要是钻进里面不出来可就完了。程蝶衣自小和师哥段小楼在戏班里学戏,为了成为一个“角儿”辛苦训练。他和师兄终于在成年之后凭借一出《霸王别姬》成为名角。可是,程蝶衣为了成为角儿付出了太多。他沉迷于戏中角色,不愿从中出来。他爱上了师哥。这在那个时代甚至是当代都是被社会所鄙视的。他犯了大忌,他不该入戏太深,不该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他的结局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谁也帮不了他。
程蝶衣自从爱上段小楼以后,就反对段小楼去见任何女人。不仅不能容忍段小楼去*妓,更不能容忍他和*结婚。程蝶衣的一生因为爱而颠沛流离,十分悲惨却又让人很无奈。
我们是现实社会的人,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就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去“演戏”。我们可以也有必要演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色,但是,我们绝不可以沉溺其中而忘记自我。一个人要能把握住自己,有自己的分寸。既要把戏演得真,又能轻松找回自我。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演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人的一生正如一出戏的演绎。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会需要逢场作戏来渡过难关。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也千差万别,我们必须尽全力演好这些角色。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征,要有自我,不可入戏太深而在戏中迷失自我。
戏,包罗万象,深邃无比。你有自我,是你在演戏,你在玩戏;你没自我,就是戏在演你,戏在玩你。在人生这座大戏台上,希望你可以进退自如。
2、读了草房子后的读后感范文
我读了曹文轩写的《草房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桑桑、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等五个优秀少年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人物是秃鹤。他本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因为他那颗与众不同的脑袋,而被大家嘲笑。因此,秃鹤变的倔强,自尊心强。但在一次表演上,秃鹤不怕大家嘲笑,扮演了一个坏蛋的角色,为学校增添了荣誉是他又一次融入了这个大集体。是的,秃鹤虽然有着丑陋的外表,但他却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因此,曹文轩在描写秃鹤的最后一段中写道:“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桑桑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他调皮、捣蛋,但却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纸月被别人欺负时,桑桑勇敢的站出来保护纸月,他的勇气令我们钦佩;当秦大奶奶孤单的时候,也是他陪在秦大奶奶的身边,是她不再孤单。桑桑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看来,桑桑还是一个善良、勇敢、活泼、可爱的男孩子呀!所以,桑桑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在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不衰,那就是美。我喜欢这本书。
3、《霸王别姬》观后感范文
《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台上只一人入了角色之中
戏台演了半生千秋,程蝶衣一人入戏痴魔成了疯。奈何这台上台下,历史变换全都通透,真正的戏中人,唯程一人耳。
幼时学戏看那角儿戏场内外光鲜亮丽,正是清王朝糜烂纷奢的光景,演员扮相华贵,场下人声鼎沸,雍容的盛世似还能长存,实则也如戏角新老代代交换一般,是王朝覆灭前仅存的荣光。所谓戏台,演的是悲欢离合,映的是时代变革。
从程第一次以名角的身份登场起,来来*,在那戏台子上演了许多回。初时大清仍辉煌。京戏在市民文化消遣中的巨大消费力无可取代。人民有需求,戏场内外人山人海,翘首盼着见一眼角儿的曼妙身段情态,张望急着听一嗓子西皮二黄。大清尚在经历黑暗前最后一缕微光。
而后日军进城,戏场子也因日军将领的现身而静肃三分。堂会一曲《牡丹亭》,不论日军作为听众是否真心喜爱这中国戏曲,他们报之以的尊重和欣赏,在影片的后半程都再难寻。当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热闹的戏台上时,戏台之下,不同观众的不同情状,更是当时时代人格的真实写照。暂不提后事如何,这一张日军官兵庄重静坐赏京戏的剪影,实打实的凸显了日本整体的文化素质。
再将戏台子的故事后拉。从军阀将领们聚众听戏,却听不出程因吸食大烟吸坏了嗓,甚至齐声叫好开始,京戏便一步一步走向无可挽回的死局,它被摧残,被摆弄,被改头换面。再少人执着于一颦一笑一音一容,也无心耽于戏腔声色。国民素质低下,文化素养落后。戏台子上的热闹不退,而观众席里的人换了一回又一回。一伙缺失文化依托的观众,正恰如动乱中没有凭依的家国。
然后,解放战争结束,又是戏台上下,从农村出身毫无文化修养的兵士举着手电戏弄演员。一曲红歌胜过万千姹紫嫣红。没有人在乎审美和欣赏,所有人要的是实在的胜利,实在的功勋,实在的土地。
文革期间,四旧不复,文化不存,对于京戏,比前文更甚,且莫谈尊重和欣赏,仅存的不过糟践和唾弃。样板戏称上,繁饰不可取,浮华亦不可用。百年传承的文化,顷刻间幻灭不存,前时仿若大梦一场。人人自危,此时程才惊觉,这时代从不等人,虞兮虞兮奈若何,戏中虞姬就义赴死慷慨,戏外虞姬执念不改。戏里人生戏外唱,他不过是时光大浪淘沙的陪葬品。最后的最后,台上只他一人入了角色之中。
何止台上,前尘了了,浮生世事,只他是戏中人。
影片的高明之处并不仅于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动静变幻光影之中,细微之处是对时代的透析,小小的一个戏台,演了程的一生,也演了历史的进退浮沉。
再看来,人去楼空茶凉,历史变迁不过一场戏,到头一场空。
4、读了草房子后的读后感范文
曹文轩说过:“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草房子》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永不衰老的美。
那里有被水刷过的天空,绿油油的稻草,清新的空气,金色的草房子,美丽的白鸽,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充满欢声笑语的油麻地小学,纯洁无暇的童年……种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多么令人憧憬,多么令人羡慕啊!
谁的童年都不可能永远快乐,桑桑也是这样。他得过一种怪病,去过大大小小的医院,吃过无数的偏方和药剂,都不见好转,受了很大的折磨。后来,在温幼菊老师的药寮里,温幼菊老师的故事让桑桑学会了说“别怕”。面对病痛的折磨,桑桑的坚持是一种坚强的美。
当我读到《红包》这一篇文章时,我被一个叫杜小康的男孩深深的感动了。是他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轻言放弃,要振作起来,努力去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得多!而我,更是无法和他们相比。就比如说在我的学习中,只要遇到点芝麻大的小事,我就想打退堂鼓;一遇到难题,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动脑思考,而是请同学来帮忙;当我练字没有耐心时,就干脆匆匆忙忙,草草了事……今后,我一定要向杜小康学习,因为在我的心里,杜小康的那种不言放弃的精神美时时鞭策着我。
还记得书中的秦大奶奶吗?秦大奶奶奋不顾身下河去救乔乔,差一点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不就是雷锋精神么?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大奶奶仅仅是因为去捞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而滑入到水中,被水淹*。秦大奶奶的精神是一种舍己救人的美。
《草房子》用这些最纯真的美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充满了酸甜苦辣,苦难和幸福犹如黑夜和白昼一样,永远与我们相伴,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要满怀希望,微笑着去面对。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孩子:顽皮、聪明的桑桑,*的陆鹤,坚强的杜小康以及柔弱、文静的纸月……这些都出自于曹伯伯的纯美小说《草房子》。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故事中最撼动人心的莫过于秦大奶奶。她是书中最顽固的一个人,在油麻地生活了几十年,房子龟缩在小学的西北角,是学校的一个污点,学校花费了十几年也没能将她赶出校园。在当地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恶的老婆子,总在学校里搞破坏。然而在一个春季,她冒险救了落水的乔乔。在油麻地人悉心照顾下,半个多月后才勉强下地。从此,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离开校园、用拐杖赶走闯进校园的鸭子,用拐杖关她够不着的窗户……最后,她竟为了学校的一个南瓜,不慎落水而永远地离开了。
《草房子》魔力般吸引着我,荡漾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闪耀在每个主人公身上的人性美,使我不禁赞叹这极致的美。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