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内容: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更是震动人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表达了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的主题。学习本文,还要体味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2)看纪念演出;
3)记述作家的座谈;
4)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了。
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4、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二、重点研讨
阅读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三、品味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你怎样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4、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拓展阅读
1、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范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六、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 S = 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 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 (米),上底 ,高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 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 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 ,内圆半径 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 ,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 ,高 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是多少?当 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 , 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 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 千米/时, 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七、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 ________,周长 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 ,高是 ,它的面积 ___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 ,高是 ,那么它的体积 __________如果 , ,那么 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 ,求它的体积V,如果 , , ,V是多少?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2、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范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引导同学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口算。
5/122/5=15/77/5=11/88/13=
5/211/5=3/167/3=8/217/8=
先独立考虑,再指名口算订正。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33/2=21/2=11/88/11=
1/1010=7/99/7=1/77=
6/55/6=1/55=22/3535/22=
同学先独立口算,再口答订正。观察这些算式,说说自身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观察,考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经验。】
3、小学数学公开课名师教案课件范文
一、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
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2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