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的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38:54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的全诗翻译赏析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这几句极言庐山之美——这秀美的庐山,高高耸立在南斗之旁,屏风九叠如锦绣般的云霞一样展开;庐山的倩影映入鄱阳湖中,青光闪耀,分外明媚绮丽。写景如画,描绘了庐山的雄奇瑰丽。

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南斗傍:南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因同北斗来说相对位置在南,故称“南斗”。古代天文学认为浔阳郡属于南斗的分野。庐山在浔阳郡,星子县西北,故称南斗傍。

屏风九叠:山的形状像屏风。庐山五老峰的东北有九叠云屏,叠石如屏嶂,故称屏风叠。

云锦张:如锦绣般的云霞一样展开。

明湖:即鄱阳湖。

青黛:青黑色。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尽抑扬顿挫之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拓展阅读

1、《乡子》苏轼原文、在线解释词大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浙江嘉兴)知州期间。词中通过作者于江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 ,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把阴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 。“淡斜照著明 ”,把清晨阳光透过淡斜照远处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一幅清丽优美的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 。“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 。“蓝桥何处觅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 ,有一篇题作《裴航 》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有 :“蓝桥便是*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英,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 ,终得结褵而升仙 。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 ,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911cha.com

2、乡子·相见处原文、

这首词写一位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在越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光。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欢快的气氛。据称:“宋元时代,回教旅行家东来,常以刺桐一名记入其旅行记载。”(《辞海》缩印本1842页),而李珣在百花丛中独举刺桐花,则表明早在宋代以前,东来的“回教”人即以此来标举自己葆有本民族的特质。

后三句描绘了少女回眸属意的神态,遗物留情的举动,以及少女羞涩的心理和含情脉脉的情态。此后情形也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其中“遗双翠”包蕴了四层意思:少女“暗里回眸”时,发现少年也在注意自己,所以才“遗双翠”表明心迹;少女虽然对少年“深属意”,但不知人家对自己是否也有意,所以才“遗双翠”发试探;少男少女你有情我有意,但碍于游人众多,不便表白,所以才“遗双翠”期约到河对岸的林中相会;或者说,那“双翠”就是定情信物。

仅仅三十三字的一首小词,能用景物描绘构成色彩斑烂的背景,用人物举动刻画心理活动,塑造一个多情而聪明的少女形象,实属难能可贵。况周颐在《历代词人考略》中说:“五代人词大都奇艳如古蔷,惟李德润词,有以清胜者,有以质胜者,愈质愈厚。”以此词而论,写艳情而无艳语,清新与质朴兼备,自然隽永,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空灵雅致。对于此词本色生动的语言,历来有较高评价。一般认为。它可以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媲美。与《花间集》崇尚艳丽的总体格不同,开了新境。

3、经匏有苦叶 原文 注释文 鉴

匏有苦叶 (等待是一个大悬念)

——等待是一个大悬念

深则厉(3), 浅则揭(4)。

有弥济盈(5), 有鷕雉鸣(6)。

济盈不濡轨(7), 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8), 旭日始旦。

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9)。

招招舟子(10), 人涉卬否(11)。

人涉印否, 卬须我友(12)。

(1)匏(Pao):葫芦瓜,挖空后可以绑在人身上漂浮渡河.(2)济:河的名称。涉:可以踏着水渡过的地方。(3)厉:穿着衣服渡河。(4)揭 (qi):牵着衣服渡河。(5)弥:水满的样子。盈:满。(6)鷕(wui)雌 野鸡的叫声。(7)不;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濡:被水浸湿。轨:大车的 轴头。(8)雝雝(yong):鸟的叫声和谐。(9)迨:及时。泮(Pan);冰 已融化。(10)招招:船摇动的样子。舟子:摇船的人。(11)卬(dno):我。 卬否:我不愿走。(12)友:指爱侣。

葫芦有叶叶味苦, 济水深深也能渡。

水深连衣渡过去, 水浅提衣淌着过。

济河水满白茫茫, 雌野鸡叫声咯咯。

济河虽深不湿轴, 野鸡鸣叫为求偶。

大雁鸣叫声谐和, 东方天明日初升。

你若真心来娶我, 趁冰未化先过河。

船夫摇船摆渡过, 别人过河我不过。

别人过河我不过, 要等好友来找我。

妙龄女郎到了嫁年龄,满心盼望如意郎君前来求婚,部的期望和幸福的想象伴随着她的等待。

如今的我们或许会不解地问,她为什么要等待,为什么要折磨自己,为什么不主动击大胆过河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人类心理中最微妙,又最富有意的。

谁曾见过动物之中有雌性追逐雄性的?雄野鸡的美丽羽毛是向雌野鸡展示的;雌野鸡的婉转鸣叫是告诉雄野鸡前来求偶的。这是天性。人的异性间的求偶,也得遵循这种天地之道:女子等持,男子主动击。即使是在今天,这种合乎天性的特点,依然表现来。

然而,人类的心理远比动物复杂得多。女子的被动等待,除了是天性的表现之外,可能还有更多别的考虑;对方是否潇洒英俊,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诚实专一,是否有地位名气,是否有财富金钱,双方性格脾气是否相投等等,等等。

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情企盼,肯定是让人感动和沉醉的;但是,任何纯情表现的背后都会潜伏着或多或少的功利要求,否则,纯情是难以持久的。纯情初露,至诚可爱;而它的深化,则要靠 功利考虑中诸多因素的契合。

4、马・其二十三原文、注释及

唐代:李贺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汉武帝祈求长生迷恋*,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却只得到一缕青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御马棚里饲养的是痴肥的凡马,这种马啊又怎能懂得驰上蓝天?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史记・孝武本纪》谓其“尤敬**之祀”,《汉武内传》称其“好*之道”。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又喜爱西域汗血马,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得马甚众。烧金:谓烧炼金石药物以制丹,迷信者认为服之可以长生。

厩(jiù)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厩:马棚。肉马:痴肥的马,凡庸的马。

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飞”、“捉飘”的天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天。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天马上青天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理想的。此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5、《记承天寺夜游》文、注释、

元丰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②,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③,遂至承天寺,寻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横⑨,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⑩如吾两人者耳。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四年。②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③户:单扇门,这里指窗户。④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⑤相与:一起,共同。⑥步于中庭:即“于中庭步”,状语后置。步,散步。⑦空明,清澈透明。⑧藻荇(xìng):借代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⑨交横:交错纵横。⑩闲人:清闲的人,随遇而安的人。苏轼当时被贬为有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 所以自称“闲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去(月)。想到没有和我同享月之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下)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清澈澄明,清水里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倒影。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随遇而安的人罢了。

这是一篇抒发“闲情”的小品。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发了作者月的情趣。接下来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令人陶醉的忘我境界。最后连设两问,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只要在那汲汲于名利的世间,以“闲人”自许,心胸开阔,淡泊宁静,那么,什么地方享受不到这种无穷乐趣呢。

作者胸怀大志却屡遭贬抑,但作者并未萎靡不振,而是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挫折,这种乐观旷达的感情,不是通过直接的诉说来表达,而是含蓄地渗入记叙和描写之中,让你去体味,去琢磨,去感受。含蓄,因耐人寻味,可能更深沉。

香格里拉在哪里?香格里拉其实就在你心中。唯美好的心灵能发现和领略美好的自然。

点击查看更多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的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2196.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