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故事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徐悲鸿是我国杰出的画家。
1919年到1927年,我国许多人到欧洲一些国家留学。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
有一次,许多在巴黎的留学生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动 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地说 先生 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 那好 我代表我的祖国 你代表你的祖国 我们比一比 等我们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蠢才
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时,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有一位法国著名画家非常(喜欢 喜爱)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毅信念和对未来的信心。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里做客,到他的画室里画画,并亲自给徐悲鸿做辅导。
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震动 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1. 在括号里恰当的词画上。
2. 在第三自然段处加上标点符号。
3.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4. 写出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
5. 改写句子,保持原意。
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6. 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7. 为什么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参***:
1.激怒 喜欢 轰动
2. 大声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我们比一比。等我们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蠢才。
3.略
4. 第三自然段:在一次留学生聚会时,一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徐悲鸿向他挑战。
第四自然段:徐悲鸿更加勤奋了,一位法国著名画家深受感动,给徐悲鸿做辅导。
5.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6.本文写徐悲鸿在巴黎留学时向瞧不起中国的洋学生挑战,通过勤奋刻苦地学习,最终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使那个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7.徐非鸿发奋努力获得巨大的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所以洋学生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拓展阅读
1、朱光潜《诗人的孤寂》阅读练习及答案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6.下列关于“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发的共鸣就越少。
B.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格调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是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7.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表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创造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断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察只限于日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最后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C.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D.除主观因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定势。
6.C(“曲愈高,和愈寡”在原文第三段,此段的意思是说“诗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之间精微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够在粗浅的境界沟通”。)
7.B(诗人要不断创新只是诗人孤寂的原因,不是表现,因为创新不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8.B(在这一典故中作者意思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十分重要,而对常人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持不赞成态度。)
查阅更多练习题及答案访问美文阅读网(Meiwen.Com.cn)阅读答案栏目查阅,只为最纯真的阅读,一切成功源于积累,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文字是有温度的承诺,愿温暖你疲惫迷茫的时光。
2、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C.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3分)
A.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参***:
4.A 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5.D 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C助词,都可译为“啊”)
6.C
7.D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3、《新唐书柳晟传》的阅读答案及句子翻译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晟年十二,居父丧,为闻孝。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拜检校太常卿。德宗立,晟亲信用事。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入京师说贼*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悔!”不听。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晟累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若等何为成功?”曰:“诛骄不受命者。”晟曰:“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士皆免胄拜,从所徙。入为将作监。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夫礼信不能为.何足奉中国乎?”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诸王同学;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
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朱泚*之时,他主动请缨去京城劝说贼*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
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
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参***
4、A
5、B
6、C
(1)(5分)柳晟出示密诏,陈述祸与福、逆与顺的大义,郭常遵奉诏书接受命令,约定自己先率军归附朝廷。
译出大意给3分;“陈”“约”“归”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你们既然知道刘辟因为冒犯了天子而被杀,为何又想让后人诛杀你们呢?
译出大意给3分;“若”“奈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4、高级会计师考试案例分析模拟题四答案及解析
1.*日为2×12年1月1日。*日是指*方实际取得对被*方控制权的日期,即被*方的净资产或生产经营决策的控制权转移给合并方或*方的日期。2×12年1月1日派出高管人员接管了A公司,更换了董事会成员,之前股东大会已经批准且已支付了*价款,所以2×12年1月1日取得了实际控制权,该日期即为*日。
甲公司对A公司的合并从合并方式看,属于控股合并。从合并中是否受同一方控制来看,该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2.本次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应采用*法进行会计处理。*方应当将为取得对被*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成本,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商誉为400[2 800-(4 000-1000)×80%]万美元。
3.本案例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日甲公司只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被*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甲公司的合并成本2 800万美元与取得的甲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4 00万美元的差额(即商誉400万美元),应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4.2×12年末应将A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理由:因为2×12年1月1日甲公司已经控股合并了A公司,所以当期期末应将被*方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
5.甲公司对A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应该调整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1.对体育局的绩效评价适宜采用最低成本法。
理由:最低成本法是指以取得既定效益所需成本的高低为标准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不以货币单位计量支出活动所取得的效益,只计算支出的各种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总额高低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它适用于支出成本易于计算,而取得的效益不易计算的项目。全民健身因其成本易于计算,而取得的效益很难用货币计量,适宜采用最低成本法进行绩效评价。
2.对市民政局的绩效评价适宜采用公众评价法。
理由:公众评价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并根据分值情况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可以给相关办事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计算出各个办事机构的'满意度,按照满意度进行评价。
3.对下岗再就业培训的绩效评价适宜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理由: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既要能计算总成本,也要能计算总效益。对再就业培训,很容易计算出投入的成本,对其效益即再就业的人数也容易计算,因此,适宜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4.(1)计算人均培训成本:A市人均培训成本=培训费用÷培训人数=800 000÷4 000=200(元/人)
B市人均培训成本=培训费用÷培训人数=1 200 000÷5 000=240(元/人)
(2)再就业率A市再就业率=再就业人数÷失业人数=3 200÷4 000=80%B市再就业率=再就业人数÷失业人数=3 800÷5 000=76%
(3)通过计算每一再就业人员所需的培训费用可知,所需培训费用越低,说明在取得同等效益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耗费越少,即可作为最佳再就业培训城市。
A市每一再就业人员所需的培训费用=总培训费用÷再就业人员=800 000÷3 200=250(元/人)
B市每一再就业人员所需的培训费用=总培训费用÷再就业人员1 200 000÷3 800=315.79(元/人)
计算结果表明,A市每一再就业人员所需培训费用低于B市,在取得同等效益的情况下,发生的成本低,故A市为最佳再就业培训城市。
5、《满江红·豫章滕王阁》阅读及答案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释:【1】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
B. 正槛外三句,写凭栏所见壮观之景也表现了词人心潮的激荡。
C.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秋渐紧,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凄怆之感。
16.雨,是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意象,下列诗句中,雨所承载的意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都张十八员外》)
B.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C.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秦观《好事近》)
D.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
17.解释乾坤虽大愁难着一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说说本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8.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4分)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5分)。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春秋时期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能见前之所未见之景,抒情之所未抒之情。王勃登滕王阁,见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杜甫登白帝城外高台,见 ,不见长江滚滚来。不由慨叹身世飘零、老病孤愁;而辛弃疾等郁孤台,则借水怨山, , ,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15.【参***】C
【思路点拨】C选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16.【参***】D
【思路点拨】A选项,初春时节,经过小雨的润泽,春草一片朦胧,表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B选项,通过对雨后初晴的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晴天和雨天不同天气的西湖美景的喜爱,对雨也是赞美和喜爱之情;C选项,写了春雨过后,山花烂漫,同样表现作者对春雨带来的春花的喜爱之情;D选项,作者通过孤独一人漂泊在外,伴着雨声,看到离群的孤雁,不禁心生悲凉,表现一种孤独漂泊的心绪,与前三句不同。
17.【参***】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本句表达世间虽大,但是作者的愁绪却无处安放(1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和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2分)
【思路点拨】结合上下文分析诗歌情感,岁月无多人易老表现时光易逝和年华老去的悲慨,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表现壮志难酬的愁绪。
18.【参***】
①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4分)
②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4分)
【思路点拨】分析本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
19.【参***】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 无边落木萧萧下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每空一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