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春节手抄报资料
这个假期真是热闹的不得了,因为多了一个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大年三十,不管是在千里之外,人们都要赶回来吃团圆饭。下面是关于欢乐春节手抄报资料的内容,**!
我爱春节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挣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说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在鞭炮声过后,我们全身团聚在一起,吃着饺子,汤圆,享受美味的食物。吃过饭后,便挨家挨户地拜年,最后满载而归。
钻了一个空子,几个伙伴便邀请我们去玩。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凑热闹,大概它们也在庆祝春节把!
大街上的人来人往,吃喝玩乐样样俱全。来往的人大多数是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我要一串年糕!”一个小胖子叫道,孩子们也企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好。
再去别的地儿瞧瞧!
在一家文具店的门口,我停下了脚步。那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玩具:洋娃娃,电动汽车,飞机模型~~看得我眼花缭乱!幸福氛围中,我感受着年的气息。
再往北,就看到了地摊。有的在卖气球;有的再卖烧烤,水果;还有的卖一些鞋袜~~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时间像箭一般地飞逝而去,是该回家的时候了。伙伴们你牵着我,我看看你,唱首歌欣喜而归。
我爱春节,它是充满喜庆的,是合家欢乐的,更是我们孩子心中最期盼,最喜爱的!
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拓展阅读
1、端午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简单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2、端午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简单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2、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3、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4、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
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
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5、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3、端午节手抄报文字资料大全简单
1、 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2、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4、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5、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6、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7、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8、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9、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0、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3、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17、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8、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20、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1、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22、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24、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2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7、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28、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0、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4、有关保护环境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中心,活动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落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人类的聚落环境,从自然界中的穴居和散居,直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显然,随着聚居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安全清洁和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但是,聚落环境乃至周围的生态环境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人类缺乏节制的频繁活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超负荷索取同时受到巨大的压力,造成局部、区域、以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因此,聚落环境历来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和优先研究领域。
地理学上所指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层,上至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顶,厚约10~20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概括地说,地理环境是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衣、食、住、行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水、土、气、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环境都是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它们与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带,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因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础。
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它是由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浮土两个部分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30Km左右。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岩石碎屑组成的松散覆盖层,厚度范围一般为几十米至几公里。实质上,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星际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之间,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循环。例如,岩石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在风化过程中使固结在岩石中的物质释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再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又回到地质环境或星际环境中。如果说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即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地质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特别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即难以再生的资源,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