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揭帘勿有声教案

发布时间: 2025-07-09 23:00:55

缓揭帘勿有声教案

设计意图:

每当听到孩子推开教室与盥洗室的门很响的时候,我都要提醒孩子要“轻轻地”;听到孩子放小椅“轰”的时候,也要提醒孩子要“轻轻地”……当看到新闻报道我国游客在外旅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更意识到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如果每个人都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学习礼仪,实践礼仪,我们的整体文明礼仪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设计本次活动,拟借助吟诵《弟子规》活动,不断提醒幼儿要学会“轻轻地”。相信从幼儿开启礼仪教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保持安静并喜爱安静的环境,学习轻轻走路、轻轻说话、轻轻做事

2.学习并理解《弟子规》“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

活动准备:

1.请大班幼儿排练好“我叫轻轻”的情境表演,磁带、录音机

2.弟子规内容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情景表演。

小猫出场:我叫轻轻,瞧我走路多轻,老鼠一下子就被我抓住。

小羊出场:我叫轻轻,玩具玩过了,轻轻放回去。

小兔们出场:我们叫轻轻,大家在一起,不吵不闹做游戏。

小朋友出场:我叫轻轻,每次回家我都轻轻敲门,妈妈说我有礼貌。

二、讨论

1.刚才你们看到了谁?他们叫什么名字?

2.他们为什么都叫轻轻?

3.轻轻走路,轻轻说话,轻轻放玩具,轻轻敲门好不好?为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做事要轻轻的,这样才不影响别人。我们要和“轻轻地”交朋友。

4.我们应该怎样和“轻轻”交朋友呢?

三、学习《弟子规》

1.出示《弟子规》内容

我们小朋友和“轻轻地”交了好朋友,古人他们也和“轻轻”交了朋友,在《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我们也来学一学。

2.师生集体吟诵2-3遍。

四、行为练习:游戏“老猫睡觉醒不了”。

教师扮老猫,幼儿扮小老鼠。老猫背对着小老鼠睡觉,小老鼠们自由活动,有的搬椅子、有的喝水、有的看书、有的画画,有的整理玩具。如果发出较大声音,老猫转身去抓小老鼠。

活动延伸:

1.在一日活动中不断提醒孩子要和“轻轻”交朋友。

2.发放《做事轻轻评价表》礼仪评价表

活动反思:

陶行知曾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孩子的行为需要反复训练,在每一次把小椅子从桌子上放下、轻轻地坐到桌子旁、轻轻地把椅子翻扣在桌子上,我们都进行不断提醒,孩子在学习吟诵“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之后,更加知道“轻轻”的重要性,轻轻能帮助孩子养成不影响他人活动的好习惯,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现代文明礼仪。有了这样的礼仪启蒙教育,一定会帮助我们的孩子形成“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文明礼仪习惯。

拓展阅读

1、人课标版三年级语文《掌

材简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在这掌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献给别人。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1:2-4;5-6;7)。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因此,知道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内涵是本课的学重点。

学要求】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生词意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学准备】

生字卡、图片。

学时间】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音叫什么?(板:掌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

3、预习了渴望呢,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愿意投向调来情况持久讲述交谈

珍惜慢吞吞困境残疾犹豫骤然鞠躬舞蹈

理解: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捆那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注意。

骤然:突然。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小英因患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小英上台演讲,小英在同学们的掌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使小英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指导。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精读课文。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小英变化

1、小英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

2、小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她总是默默地坐在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出示:“说也奇怪……”

9)小英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小英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小英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

过渡:掌竟会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的词语

3、第一次掌“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小英感受到了吗?

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的力量?

4、同学们的为什么要给小英这样的掌呢?在掌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小英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小英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我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小英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小英终于走上了讲台,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

(回顾前面的课文。)

(5)掌渐渐平息,小英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小英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这时的掌又是什么?这时的掌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小英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小英怎样了?

(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齐读。

小英在掌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小英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小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给她的老师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出示:

(1)、指名读。读课文就应该这样,把自己放进课文中读。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仅仅是指这次掌吗?这掌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

是呀,当别人需要你的掌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送给别人。

【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课后小记:

1、本课的学设计参照颜宏京老师的设计,我觉得能抓住主线,突出重点,主要抓住两次掌出现的时间、小英的神态及心理,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就是抓住了本文的主干。另外在讲课时要把课堂的掌与文本的掌相结合。

2、存在的一些遗憾,学生感悟到小英的前后变化,从自卑、忧郁、胆小到开朗、自信、勇敢,但在感悟后需要通过朗读来加以巩固,在课堂上读的时间总觉得不到位,似乎意犹未尽啊。

2、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听听秋的音》

学内容】

学要求】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想象,从秋天的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歌。

【课时安排】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不仅带来了缤纷的色彩,还带来了奇妙的音,一位诗人在听到秋天奇妙的音后,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孩子们,你们想听吗?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正音。

三、品读想象,交流体会

1、自由读1~3节。思考:诗人听到了秋天什么音?

2、交流、小结。

3、开展想象活动,出示小黑板:

大树抖拌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音,黄叶说:“ ”

蟋蟀振动翅膀,“蛐蛐”,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说:“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4、指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评议,师小结。

四、学习4~6节

五、朗读全诗,并指导感地读

六、自由读,并试着背

七、想像创作

1、引导:秋的音令人暇想,令人陶醉,我们也来仿照课文第二、三节,也来作一节诗。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师**指导。

3、交流、修改。

八、作业

朗读并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黄叶→落地

蟋蟀→冬眠

大雁→南飞

田野→丰收

【课后小记】

多数学生读得很感情,很诗的味道。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也作出了几首不能称作诗的“诗”。

如果课前能找来一些录秋的音的录音带,效果会更好。

学反思】

《听听,秋的音》这一课授完后,自感效果还算可以,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做了几节诗歌,感情地朗读了课文,不足之处是没找来秋的音的录音带,没及时给学生补充关蟋蟀的资料,只告诉了学生它的土名,这样,不利于学生展开想象,以后在这方面我要注意,课前准备充足。

现将本课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所做的小诗歌附上:

花枝扭扭腰身,

“沙沙”,

是和花瓣告别的话音。

秋的音,蝉振动翅膀,

“知了,知了”。

是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听听秋的音》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粗知诗的大意。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学重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过程:

导入语:我们在《秋天的雨》中,欣赏了秋天多彩的颜色、品味了秋天好闻的气味,真是令人陶醉!这节课,我们再走进秋天,去听听秋天美妙的音!听——

1.老师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后,问问学生“听到”了哪些秋的音。

2.板书课题,读好“听听,秋的音”(后一个“听”读轻,“秋”稍重稍长,但气息不要断),读出一些味儿。

3.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读完可以提问学生,学习这首读要达到什么目标(一是感情朗读;二是想象交流体会;三是接着写几句)。

二.默读,说秋景。

1.自由读,多读几遍,必要时,老师可以领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2.默读,想象画面,并说说“仿佛听到什么音”或“看到什么景象”。

三.诵读,表诗情。

问:读完了诗歌,你觉得作者喜欢秋天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呢?

1.自由朗读。

2.比赛朗读。

四.续写,述诗文。

1.联系生活说一说,你还听到什么音?

(老师作一些提示,如蛇的音“咝咝”;蛙的音“呱呱”;燕子的音“喳喳”等等。)

2.小组合作,按照下列句式,把听到的音用诗的语言表达。

句式:听听,/秋的音,/,/,是道别的。/

生:听听,/秋的音,/燕子拍拍翅膀,/“喳喳”,/是和北方的家道别的话语。/

3.把说的,按照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五、小结:是啊,秋的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一、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韵味。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三、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关的音,如风、雨、落叶、蛐蛐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要求与精读课文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

(1)听秋。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

(2)说秋。引导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四、学设计举例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音?你最喜欢哪种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点击查看更多缓揭帘勿有声教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7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