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5

小学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

咏华山(第一课时)

执教日期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华山的高。

2.了解“咏”“齐”“情不自禁”“称赞”等词语的意思。正确、规范地书写 “华、岁、齐、”。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读通课文

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华山图片

预习作业设计

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词

导 航 策 略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2、听老师来背《咏华山》

3、出示课题,齐读《咏华山》

二、理解课题

1、看图,说说对华山的初步印象

2、读好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知道课题中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1)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沿着山路 艰难 宋代 寇准 七岁 与 齐 山腰间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华山 山顶

(2)再读音准,指名领读,领读者要提醒音准。

(3)出示词组进行检查。

(4)理解部分词语,当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可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让学生多读几遍,再理解。

2、读好古诗

3、了解“文包诗”

4、分自然段读课文

5、出示:寇准,领读,分男女生读

四、引导发现,指导写字

1、学习山字头,记住“岁”

2、观察比较“华、齐、岁”看看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3、给字找朋友

4、描红临帖

版块一

1、小朋友,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来背两首的?

2、小朋友们能背这么多古诗,真是太了不起了,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吟诵一首,欢迎吗?(师背《咏华山》)

3、你们想学这首诗吗?这首诗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板块二

1、瞧,这就是华山。(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对华山的印象。

2、是呀,课文中就有一句:(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3.有个小孩也曾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由衷地赞美华山。这里的“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4.这个小孩是谁呢?他是怎么赞美华山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好吗?

板块三

1、首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老师背的这首诗,把它多读几遍。来,打开书,翻到137页,开始吧。

小结:当我们一下不知道词语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放到文中 、句子中去理解,这就叫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2、小朋友读得真投入啊,谁能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来读!

3、这首古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这就叫“文包诗”。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是和前面的一段话连在一起,属于一个自然段(出示整段课文)谁能把这个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4、这么难读的一个自然段你都能读的这么好,这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二)

5、谁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得真响亮,第三自然段谁来读?读的真流利啊,第四自然段呢?

6、读得真认真,大家听仔细了吗,这首诗是谁写的?

7、是啊,当时才7岁的寇准在登华山时,看到华山那么的高,情不自禁的吟了一首《咏华山》,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板块四

1.出示生字:岁

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学习新偏旁“山字头”,比较“山字头”和单独写的“山”。

2.观察三个生字卡片上的字,“华、齐、岁”,有什么发现?同样是上下结构,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组词

4.描红临帖

拓展阅读

1、《记金的双龙洞》

1、通过字了解金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

4、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的条理。

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录音带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们快速朗读课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罗甸→入→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

(先四人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高耸着,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川景物的热爱。)

四、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2、《记金的双龙洞》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章的主次,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生热爱祖国河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习其写作方法。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习其写作方法。

课前让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双龙洞的资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目标:

认知:

1、通过自,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等方法理解有关词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生在自的基础上进行组合作性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章的主次。

情意:

通过朗读课,体会祖国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生预习课,读通课,理解词,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脚跟

③杜鹃花映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三要六不”。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知识介绍。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习有方法、习刻苦认真的生。再安排一、二分钟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生自情况:

1、出示字投影片a,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字投影片b,引导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的船里不大也不。(师用手掌代表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c帮助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组同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脚跟:请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的基本要求,先让生说说,后出示字投影片d“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来读;可让认为本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生按示意图说说课的主要内容,结合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生用其它方法给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生自行课外作业: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整理预习笔记;

5、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河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

盘曲而上

合适

突兀

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船很窄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生定标定法:

1、明确习内容、习目的、要求和习方法,先自填表后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孔隙

生自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然后填表,最后再组交流,得快的同可选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段)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各色的映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段):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段):

①特点:窄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船。”理解船的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段)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生想象,可能有哪些*、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们读了课,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势流下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宋庆龄、彭德怀等*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会查资料。)

3、案例模板范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使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具、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的正方体8个。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语文《咏华山》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704.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