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村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3:21:45

白泉村的教学设计

五上选学课文第8课《百泉村(四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东海实验学校 杨明杰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先来朗读两首诗歌。(屏幕出示,配乐齐读)——《村居》、《雨中的森林》

这优美的诗歌的作者就是诗人金波。(板书:金波)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散文诗。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课题后面还有“四章”两个字。这个“章”字老师查了字典(出示“章”字的注释),你觉得课文中应该选取哪一种解释?迅速浏览课文,课文由哪四章组成?板书:山泉村家。每一章都有一个小标题,我们读课题时不用把这两个字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百泉村是诗人的家乡,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诗人笔下的百泉村是什么样的呢?请打开书本(出示自学提示)

1.教师**,板书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对峙 房檩 窗棂 门楣

2.指名读儿化音的词,齐读。——这些都是作者家乡的方言

3.指名读“房檩、房柱、窗棂、门楣”,齐读。——当地的民居很有特色,古色古香。

4.百泉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小结过渡:(由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地引过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灵秀的山水养育了金波这位杰出的诗人。让我们先来欣赏山中的“泉”。自由轻声读“泉”,读到你的眼前仿佛有清泉在流淌了,再划下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1.指名读2、范读3、山中的泉哪儿值得我们去爱?

2.预设(实际教学时随学生的交流进行导学)

第二节:读着这节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这桃花瓣儿、杏花瓣儿,你会对山外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理想的课堂交流应是这样的:指名说,教师引说、点拨、小结,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得美些,详细些。让学生自己说出“我仿佛看到——我仿佛还闻到——”)

师:是啊,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诗人的眼里,这花瓣和溪水之间充满了情意。

齐读

第三节:读着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就像——(琴音、乐声)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山因为有了泉的陪伴,它不会寂寞。短短一句话,却有着唐诗里的意境。让你想起哪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示王维《鸟鸣涧》,如果说“鸟鸣山更幽”,那么文中的意境就可说成——(泉滴山更静)一起来感受这份意境。女生读。

第四节: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富有生机,充满生命力)哪些短语给了你这样强烈的感受?(涓涓的细流、暖暖的泉水、轻轻的小草)板书:叠词 正是叠词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了泉的蓬勃生机。“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这充满生机的泉水,这富有韵律的句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它的美。

3.小结:山中的泉不仅有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美,更是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份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他运用了哪些方法?再读读这一章。

(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首尾呼应比喻——形美 叠词——韵美 拟人借景抒情)

对于“借景抒情”的写法可以这样引:作者正是借“泉”这一景物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师读首尾,男生二节,女生三节,齐读四节。

四、学“山”

是山孕育了这动人的泉,诗人家乡的山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山的美。

自由读读“山”这一章,划下你最欣赏的句子。

交流:你最欣赏的是——

(预设: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描绘出山形的美,真是形态各异,壮丽雄奇,使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每一座山,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显得格外神秘。

走在峡谷道上,是多么幽静。

拟人化的手法把天地间的景物写得富有情趣。

小结:如果说泉是温婉可人的,山是雄奇瑰丽的,那么,同学们,你们爱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吗?你爱这古色古香、充满温情的家园吗?让我们在下节课一起去寻找心中的答案。

五、配乐师生齐读诗歌《山泉》

篇二:参与式学案设计五年级语文学案白泉村(四章)

8百泉村 (四章) △

云甸完小王晓林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感受山泉村家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 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景物的。

学习准备:小黑板 词语卡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活动流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作者笔下的山泉村 家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就随我去吧!板书课题(百泉村)

二、组织活动。

活动一:感知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作者笔下的百泉村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作者笔下的山 泉 村 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活动二:欣赏百泉村景物

问题:百泉村的山、 泉、 村、家、是怎样的?

1:在小组中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百泉村的山 、泉 、村、家是怎样的? 2:小组讨论交流:百泉村的山、 泉、村、 家是怎样的?

3: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活动三:品味百泉村的景物。

问题: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1:小组交流,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2:在小组中读一读你体会到的部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喜欢的部分。

活动四:体味写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1:组内交流: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

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结果。

3: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全课小结。

四、板书

热爱家乡 白泉村 (四章)

热爱自然

篇三:仿写《白泉村》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借《百泉村》仿写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设问、比喻、叠词等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写作文吗?回答不喜欢的同学老师理解你,回答喜欢的同学那么多,肯定其中一部分是假打,违心的说法。今天,不管是喜欢作文的,还是不喜欢作文的,这节课,老师就支你们一招,让你们觉得其实作文很简单。

二、学习《百泉村》的写法

1、师:大家请看,这是上节课咱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百泉村》,我们知道它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爷爷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由四个章节组成,分别是山、泉、小小山村、家。每一个章节其实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每一章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幻灯片出示:相同点——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这四章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前我们已经借助学案进行了独立研讨,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案进行小班交流,达成共识,并做好大班展练准备。为了使交流更有效,第一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一个相同点,第二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二个相同点,其他竖的同学重点交流第三个相同点。时间是三分钟。 好,现在开始。

2、大班展练,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1)一个小班展练文章的结构相同;

教师预设:四篇散文开头都是作者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对提出的疑问进行回 答。这样以设问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首尾呼应。( 板书:设问)

(2)一个小班展练文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预设: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所要写得景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贴切。(板书: 比喻)

(3)一个小班展练文章使用了许多“叠词短语”。

教师预设:使用叠词,我们读起来会更亲切,更加接近我们儿童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美”的韵味在里面。(板书:叠词)

三、教师牵引下“练能”,群文阅读

1.在我们的展练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金波爷爷赋予了所有景物“感情”, 让他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的四个写景的文章片段,快速浏览,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呢?

2.学生默读并汇报:排比、拟人······

教师小结:这些文章都和金波爷爷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切物语皆情语。我们能否模仿金波爷爷:抓住景物的特点,恰当的运用“比喻、叠词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写写文章呢?

四、学以致用,进行“小练笔”练习。

1.大家请认真的看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我们仿照金波爷爷的写法, 按照以下的提示进行“小练笔”。(时间10分钟)

2.学生展练自己的“小练笔”,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结束本课教学。

拓展阅读

1、北师版小第四册 《过河》

1.知识与技能: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地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提高算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在解决乘船问题的过程中,让生经历探索添加小括号的过程,体验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算的习惯。 重点

能正确地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难点

能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们,你们喜欢秋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秋游!导游阿姨听说你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幻灯片出示) 1.口答题:

(1) 2+7×5,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40-36÷4,这道题里有( )法,又有( )法,要先算( ),再算( )。 2.

32-8÷8 20+16÷4 30-4×5

二、探索新知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秋游(幻灯片出示P8主题图)。

1、 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生独立完成,师**。

组织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3.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写出解答过程

(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5.提问: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因此算式为:54÷(9-3)

三、课堂练习

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你们看,淘气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幻灯片出示)

说一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再算一算。 24+16÷8 (24+16)÷8 引导生发现虽然以上两题运算符号和数字都一样,但由于其中一题带有小括号,所以算顺序、结果不一样。

小结:在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时,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我们做一组练习。(练一练2)

2、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练一练7)

五、归纳总结

们,在这次秋游中,你有那些收获呢?

六、板书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2、八年级下册数北师版中心对称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一、创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师引导生用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

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

1.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3、八年级下册数北师版中心对称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生更深刻地理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生的图形分析能力。

3.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生讨论交流,增强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

了解中心对称及其性质,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难点:

1.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中心对称与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方法: 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归纳。 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纸片、三角板等。 过程 第一环节 观察图片 ,导入新课 课件图片演示,引出中心对称。 第二环节 师生互动,初探新知

通过以上观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

生说出旋转过程以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

师演示强调“180°”和“重合”。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性质。

连接旋转前后的一组对应点,你发现了什么?再选其他对应点试一试。 师演示引导生归纳出成中心对称的性质: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作图。

(1)点的中心对称点的作法 (2)线段的中心对称线段的作法 (3)讲解课本82页例题

随堂练习:师在黑板上画出△ABC,选择一点O为对称中心,要求生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生画后反馈。 4.中心对称图形。

课件图片演示,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师将一张A4纸绕中心旋转180°,让生说说现象,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们,这节课出现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两个概念,那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们思考、交流后回答。

(区别:中心对称指两个全等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 联系: 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

三、巩固练习

1.在你所的平面图形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中心。 2.完成课本83页的“随堂练习”。 3.归纳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四、总结

读、记本课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

1.读课本83页的《旋转对称图形》。

2.完成课本84页“习题3.6”的第

1、

2、4题。

1.概念。 2.性质。 3.作图。

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4、八年级下册数北师版中心对称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黔西县中建中 刘金权

一、说

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七年级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生已大致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图案的基本技能。

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习过程中,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活动经验,本节课旨在让生在进行观察、分析等操作性活动中,丰富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生更深刻地理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生的图形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生讨论交流,增强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重点:

了解中心对称及其性质,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四、说难点: 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会作一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五、说方法: 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归纳。

六、说准备:

图形纸片、三角板等。

七、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知

1.定义。 2.性质。 3.作图。 4.中心对称图形。

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点击查看更多白泉村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69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