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的名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黄河颂的名师教学设计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⑴、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⑵、学生欣赏。CAI出示:黄河奔腾不息的动画。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

⑶、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2、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

⑴、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CAI出示《黄河颂》乐章。

⑵、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抽生后明确:激昂、雄健、悲壮!

⑶、CAI出示,教师配乐诗朗诵。

3、生齐读,吟咏成诵

师:同学们,面对母亲河,叫我怎能不歌唱?放声高歌吧!

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师:我们已被黄河所*、所鼓舞,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篇,去聆听黄河的声音,去感悟中华民族的灵魂吧!

⑴、《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尾声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的精神。

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⑵、让我们聚焦于黄河的主体部分吧!主体部分是由绘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组成,绘黄河,绘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绘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师:男同学来读绘黄河部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气势。

⑶、那同学们,颂黄河部分又在颂扬黄河的什么精神呢?我们看,有一个句子反复出现了三次,那就是——“啊!黄河!”,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呢?

板书:摇篮、屏障、臂膀。

⑷、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个小节的情感与气魄呢?

分小组讨论,试读。

抽读后明确: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⑸、分成三个小组来读这三个小节。

师: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板书:民族魂

2、角色朗读、体味诗情

⑴、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着一代又一代人。

⑵、师朗读朗诵词,女生、男生分读绘黄河、颂黄河部分,全班齐读尾声。

第三板块:拓展延申

师: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世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课件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当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拓展阅读

1、祁

第二课时

1、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祁羊大公无私的品质。

重、难点:

指导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课

1、昨天我们初步习了祁羊这篇课文,通过初读你知道了什么?祁羊几次举荐?

2、作者写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祁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初读感知

多媒体出示:看画面,听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细读感悟

1、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中军尉及其职责的重要性。

(3)多媒体出示:这么重要的职责,祁羊为什么要辞职?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出原因。

2、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祁羊举荐的是谁?你从那些内容知道的?

(2)多媒体出示人物对话,抓重点词句理解。(想了想、郑重、十分惊讶)

(3)带着你的理解读人物的对话。

(4)合作探究:祁羊推举解狐的事被他家族的人知道,他们是怎么说的?祁羊是怎么说服家人的?

3、习课文第三部分

(1)祁羊顶着巨大的压力推举的将才却出现了意外,到底是什么意外?他又推举了谁?默读课文8——11自然段思考。

(2)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人物对话,抓重点词句理解。

(4)合作探究:当祁羊推举自己的儿子时,有些卑鄙小人开始说坏话了,他们说什么?祁羊是怎样说的?

(5)同们来夸一夸祁羊。

4、习课文第12段,晋悼公是怎样夸他的?

(1)生读文思考

(2)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处以公心”

(3)小结:你认为祁羊是怎样的人?

、拓展思考

1、祁羊为什么不现推举推举他儿子,而是推举解狐?

2、当解狐、祁午知道祁羊的推举,会怎样想怎样说?

2、祁

作者:佚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5

lfjtc发表于

材简析: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祁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思想境界。全文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再举荐人才的过程中,用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抓住重点段,通过多形式的诵读、排演课本剧等,引导生体会人物特点,加深对祁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难点是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1、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采用小组习讨论法、分角色朗读、排练课本剧等方法帮助理解课文。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习祁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重点: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读通课文,习字词。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生围绕课题质疑:祁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l

随机出示下列称:春秋

晋国

悼公

解狐

l

指导读好上述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自情况。

1、出示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同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出以公心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羊的什么故事。交流后板书:举荐人才

四、理清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交流,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内举祁午

3、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二段。

第一段(1—2):祁羊因病辞职。第二段:(3—12):祁羊两度荐贤。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前后四人小组交流记字的办法

2、指交流

3、生描红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2、

熟读课文

第二

1、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2、

指导复述。

重点: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一、复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结合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征伐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羊辞职的原因。板书:因病辞职。

4、

练习朗读。

三、习第二段。

1、出示句子: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2、齐读句子。

3、

探究“外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外举”?(3——7)

(2)自读课文,思考:“外举不避仇”说的是怎么一回事?

(3)理解“外举不避仇”。

①引读体会悼公与祁羊的第一次对话。

从悼公的话中,体会悼公对祁羊的重用及高度的信任。

从祁羊的“想一想、郑重”中体会祁羊的举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②导读第二次对话。

读好反问句、疑问句。

体会祁羊的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前嫌的高尚品德。

③指导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4、探究“内举”。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内举”?(8——11)

(2)

自读课文,思考:“内举不避亲”说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3)

理解“内举不避亲”。

①自读第8-11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

②讨论交流。

从“只有”、“想了想、郑重”中体会祁羊举荐自己的儿子是无奈而又慎重的决定。

从悼公的惊讶神态和反问中,体会祁羊的举荐是出人意料的。

读好祁羊的话,理解祁羊举荐儿子的原因。

③指导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①你觉得祁羊是一个怎样的人?②再读最后一节。

五、指导复述。

1、

回忆课文各段大意。

2、

同桌互相复述。

3、

复述、评议。

六、作业。

1、多音字组词:解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职责(

)担当(

惊讶(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出以公心

内举祁午

不避亲

http://61.132.120.210/tcoblog3/user1/94/archives/XX/2757.asp

3、《送董邵南游北序》

1、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 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板块朗读——研读——比读。

5、 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朗读

1、 生朗读课文。

⑴初读,正音正调:

兹(zī)矧(shěn)恶(wū)仕(shì)

⑵再读,识别词语:

有司,这里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郁郁,忧郁的样子。

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

适,往。

兹,这。

苟,如果。

矧,何况。

慕义强仁,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屠狗者,泛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

⑶请生结合课文注释,读译课文,读懂文章大意。并请生在阅读中思考文章包含几层语意?

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生自由诵读,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请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生分小组讨论。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生共同小结。(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生自由讨论,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生分组讨论,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北序》的特点是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等称呼。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3、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板书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送实劝

【说明】

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读得出来。所以,本方案的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生达到研语气、明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中的这三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的。

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习,使生知道语气对文章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生能够重视语气的表达(因为生一向轻视语气的作用),并使生以后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习,生一种自主习的方法(朗读——研读——比读),为研究性习夯实基础。

4、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准备:多媒体课件 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习生字词,理清层次,习课文第一部分 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在以前的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比如( )的越王勾践,( )的林则徐。上一课中,我们又认识了( )的刘备和( )的诸葛亮。

今天,老再给你们引荐一位我国春秋时响当当的历史人物,晋国的中军尉,字叫“祁羊”的人。

2、板书课题,提醒“祁”的写法。相机介绍春秋时代的背景。(春秋是我国第一次全国大分裂形成时期,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全国分为140多个大小诸候国,经常发生征伐。其中以晋楚两国尤其突出。在晋悼公继位前,曾经称雄一时的晋先后被楚强占去郑、陈、蔡等地,晋悼公继位时又趁机占了东部要邑——彭城。作为当时的国君——悼公,此时最大的的心愿是(振兴国家、收复失地、打败楚国),而这些愿望的实现都要有一位杰出的将领才行。谁能帮他实现心愿呢。让我们随着一个关键人物祁羊-----重回那段纷争的历史。)

3、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课文是以人为题的,一看就会想到什么?(祁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检查自情况。

(1)出示生字词,认读,正音。

(2)分自然段指读课文: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指导读通长句子。 (4)交流生词理解情况。

3、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羊的什么故事。

三、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祁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交流。

3、根据上述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

一、二自然段,思考:祈羊想辞去的是中军尉的职务。中军尉是什么职务?这个职务重要吗?哪儿看出它的重要?

2、中军尉是“负责训练军队”的,古代的中军尉相当于现在的军训部部长。当时几个大国君为了争夺地位血战沙场,不顾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强烈的欲望使他们失去了理性,失去了人性。在这么一个战乱纷纷的年代里,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说明什么?(祁羊英勇善战,指挥能力很大。)

3、春秋战国是多事之秋,弱肉强食,军事力量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军尉这个职位相当重要。中军尉的职责如此重要,祁羊为什么要请求辞职呢?从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指导生回答:因为祁羊为了国家常年征战而腿脚落下毛病,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危而请求辞职。他时刻惦挂的是国家的安危,一心为国、一心为公。)

4、齐读这一部分,读出赞扬之情。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田字格中的生字,注意它们的间架结构。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3、生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六、课堂作业。1.抄写生词语。

2、朗读课文。

点击查看更多黄河颂的名师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203.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