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0 10:06:41

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诗词赏析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二、【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绪。

三、【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四、【简析】

枯藤老树昏鸦,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以乐写哀,和萧索荒凉的上下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孤独、寂寞、愁苦和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渲染悲凉气氛。昏鸦归巢,小桥人家,为“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悲凉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五、【主题】

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思,抒发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艺术手法】

1、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2.静景与动景相映

3.景色与情思相融,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拓展阅读

1、古·》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是属苏教版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曲三首里面的内容,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读懂了一位漂泊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教育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想。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学情分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古典文是我国历代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马致远的《·》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四、说学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两者同源异流,所以不难学,要树立信心。学好文言文的键在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

(1)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诉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要自己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3)要主动积累汇。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宋时期,发展达到顶峰。唐代是歌最繁荣的时代,宋代的也相当的繁荣。唐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继唐、宋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元曲。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一首《·》。

(二)新课讲授

2、作者简介及相资料:

教师介绍有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宋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而读”。教师范读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之”。同时,“范读”的本身以是对学生“授之以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范读后再从学生中找出读得较好的来读。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本曲的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这首小令讲究平仄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极富节奏感。

》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曲易引发人的绪。而《》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促使学生从朗读到背诵中增强语感,真正领悟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从而学会欣音乐美,这样的渗透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讲解意,硬读死背新颖。学生喜欢学,易接受。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因为古典文语言跳跃式的,加上人在字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这就需要诵读全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础上抓住键字,研讨感悟,体会那些键的字的表现力。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历代家讲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构成意境。意即是人表达的想感情,即是情,“境”是中描写的景物,即两种环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机结合起来,和谐统一,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人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表达的?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景表达的,是这种情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乡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却具有丰富的*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紧接着我将学生的想象、绪继续向深延伸,提醒学生将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显的深色彩与无形凄苦之情紧密联系起来去琢磨。是学生们的情趣也随之得以升华,用有形表现无形感到生动具体,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图。这说明了文中的绘画美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特别是对有此爱好的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文字通过想象变成画面,更具体形象。

5、下笔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们常常碰撞出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影响,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体会了《》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想高度。

6、小结

》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板书: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 深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2、改写作文400字

每个人记忆的海中都有着一生中最美最难忘的珍宝。而我记忆中最美最难忘的珍宝是很久以前那次观潮。

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那,早已和朋友越多去看观潮的我。地还是一片暗蓝时,就早早的起床,匆匆洗漱完毕。就叩开了早已起床的朋友的家门。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我俩终到了钱塘江。今日的杭州城格外热闹,在艳阳的高照下,各种各样的人拥簇在大大小小的看棚中,争着向江面望去。大潮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渐渐从江入海口涌来,“近了,近了”伴随着人们的骏马浩浩荡荡地奔来,一个巨浪涌起,一个**有跌下,在这剧烈和不断起伏的浪潮中,一个又一个披散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没有丁点水渍的弄潮好手迎着波浪像鱼儿似的沉浮。他们高超的弄潮技巧和过人的勇气,赢得,岸上看潮人的一片欢呼和尖叫。潮涌得更近了,光是潮水泛着的白沫就像玉砌成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潮水与空连成一片发出既像千万个响雷一时齐发,又像一万面金鼓一时敲响的巨吼。在这惊心动艳的时刻,胆小的人简直不敢看,可又忍不住在偷看那一个个与浪潮搏击的人的身影,更忍不住为他们的一次又一次变换,一次又一次地把心提到嗓子服。上了年纪的甚至留下了热泪,嘴里还不忘说:“好、好……”……最后,很晚的时候我才回到家。

啊!那次观潮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它在我记忆的海中永远是最美的珍宝!人潮、浪潮、潮声、弄潮儿总在我梦中重现。即使一觉醒来,我感觉我的岁月似乎还停在那,我的心情似乎还跟潮的一切而起伏。

3、改写作文400字

李白才高八斗,喜欢饮酒作,被人称为“仙”,汪伦羡慕他的才华,想邀请李白来做客。

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楼也。”李白看完信后,憧憬那里的美酒仙境,心中充满好奇,是就收拾行李,马不停蹄赶到汪伦的家。见到汪伦就说:“鄙人李白,我来十里桃花,品万家美酒,游山玩水的。”汪伦听后笑了笑:“桃花潭,一潭知名也;万家酒,十里飘香也;先生您,久闻大名也。”李白被汪伦幽默的话语逗笑了:“你说有万家酒楼,可为什么只有一家酒楼?你说有十里桃花,可在哪呢?”汪伦听后,哈哈大笑:“万家酒楼老板姓万;十里桃花在十里之外。先生你疑惑什么?”李白一听,情知上了当,也不生气,和汪伦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

汪伦拿出自己珍藏的好酒接待李白,又和李白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两人皆有相见恨晚之感。

过了一些时日,李白要回家了,他和汪伦依依不舍地分开了。李白到了船上,站在甲板上,拱手作揖。他说:“汪伦兄呀,吾将归去,十分不舍难忘与你月那份迁移;更难忘与你一起饮酒的那份畅快豪放”汪伦也拱手说道:“与兄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相逢,望兄珍重。”

李白强忍着离别时的泪水,朝汪伦挥挥手,“汪兄,海内存知己涯若比邻,你我就此别过,只要心中有彼此足以。”这时船夫开船了;李白忽然听到岸上汪伦与村民挽着手唱着凄婉的送别歌,李白心头一热,脱口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是伴着李白难得柔情,穿越千年,回荡在每一位挚友耳畔。

4、改写作文400字

边露出片片深色,夜幕降临,我风尘仆仆,一心只想投宿人家。心里正想着,暮色中显出“石壕村”三大字,大喜。步入人家家中,只闻门外有吏叫喊。老头儿翻过墙走,老妇人出门看。

我在屋内只听官吏一句句愤怒的话语!老妇人悲苦的啼哭!一声声多么令人揪心,我在屋内也为老妇人捏了一把汗。

紧接着便是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前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都已经战死。活着的人也就这样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复生!”老妇人的声音颤抖着,在这寂静的夜里也就格外令人心寒,“我的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需喂奶的孙子。因为还有一个孙子需要喂养,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我虽然只是个不中用的老妇人,但请让我随您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我还能够在军营里准备早餐。”

夜渐渐深了,话语声也没有了。偶尔一声鸡啼伴随着低微的啜泣声在际回荡。我亮时就要登程赶路,只见老头儿蹲坐在墙头,目光呆滞。丧子之痛,妻离之悲。这个男人在本该享受晚年之乐的时候承受着这等痛苦。若是没有这*的社会风气,没有这愚蠢的官吏,也许悲剧就不会上演。

我骑着瘦马上了路,边刚刚露出鱼肚皮白的颜色,朝霞还在际翻滚,潮湿的空气吸入我的肺腑,弥漫在模糊远方的*气息让我有些萎靡不振。石壕村里老头儿老妇人的声音似乎还在我脑海中回荡,连的战火仿佛已在我身边燃起,而我只能在这荒无人烟之处独自叹惋。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诗词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lisun.cn/articles/1187.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