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随笔

发布时间: 2025-07-13 11:24:44

故乡的味道随笔

阔别故乡,已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故乡那清清的味道、甜甜的味道和喧闹的味道,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中,盘驻在梦中。

我的故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小村只有十余户人家。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山是那么的清秀。漫山遍岭的绿树,随风起伏,宛如碧海。层层叠叠的翠竹,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站在村口,或登上山腰的青石板,啊!清润的空气,便会使肺腑的浊气吐尽,使郁积的烦恼消除。

小河的水,是那么的清澈。水中的鱼腥草,随波起舞。草中的鱼儿,往来穿梭。鱼是成群结队的,一帮帮、一伙伙的,间或也有一对对、一个个的。它们或东游,或西窜,或潜伏,或静卧。坐在水边捣衣的青石板上,将双脚伸*里,稍待片刻,便有活蹦乱跳的鱼儿,流窜在脚趾间,或吻脚踝,或打闹,或嬉戏。把菜花往河面一撒,嗬!游鱼们便从四面八方恣意奔来,嘴咬菜花,尾拍水浪,搅得平静的河水掀起一串串涟漪,荡起一圈圈水纹。霞光映在波上,宛如五彩的霓虹。

我待在村里的那个时候,正是“大集体”挣工分的年代,山村无闲人,乡亲们统统被捆在“学大寨”的农田里。因此,釣鱼的事,几乎绝迹。我偶尔会挥竿钓几条鱼,看见小鱼在空中一摆一摆,苦苦挣扎的样子,心软了,于是便折断钓竿,叹息一阵,将鱼儿们放生。

说到故乡的甜味,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独特的体会。这对在当时“苦干一天仅得两毛钱”的大人们来说,是无法消受和体味到的。

河里的水是山上的泉水汇集而成的。细品一口,甘冽、芬芳。每到春季,河滩上长满了一层毛茸茸的小草,草有嫩尖,我们称它为“毛针”,抽下毛针嫩尖,放在嘴里嚼,可嚼出甘甜甘甜的汁水来。

家乡甜味最浓的时候,还是在夏天!

已是黄昏时分,大人们还在农田里“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无暇管我们。我们一帮孩子,放学后便直奔小河边,三下两下,爬上河边的桑树,坐在杈丫上,边唱歌,边摘桑葚吃。那年代,“以粮为纲”,乡里各种水果树都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给砍掉了。于是,桑葚便成了我们免费的水果。这几棵桑葚要吃正红色的,乌红的、红中带黑,熟得太厉害了,有股馊味,不好吃。半青半红,未成熟,汁也不甜。

我们摘桑葚的时候,也不是一把一把地乱摘,免得浪费,而是一粒一粒地摘,留下未成熟的,日后再摘。

吃到嘴儿红、脸儿黑、肚儿圆的时候,我们忘不了再精心摘一把最红最甜的桑葚,带回家让父母亲“米西米西”,一则心疼他们劳作的辛苦,二则堵住他们的嘴巴,免得挨骂。

秋季的甜味,在河里是寻不着的,只有上山。山上的树丛中,隐藏着许多成熟了的毛栗、野山楂。毛栗虽有刺,但只要细心,顺着成熟的裂口用石头砸,取毛栗还是不那么费劲的。花生米大小的毛栗,丢一粒到嘴里,比糖果还甜。那时吃糖要凭专用糖票买的!一般小孩子是吃不着的。至于野山楂呢,甜中带酸,不可多吃,吃多了牙齿软了,嚼菜用不上力呢!

故乡的味道,最叫人难忘的,还是一个“闹”字!

清明时节,全村男女老幼,四五十号人马,一齐出动,全部上山,去摘生产队里的茶叶,摘后过秤,两斤鲜叶记一个工分。那时我一天可摘二十几斤,记十几个工分呢!比犁田、打耙的伯伯、叔叔们挣的工分还要多。我们小孩子,一边摘茶叶,一边听老大妈、老大嫂唱歌,什么《十把扇子》啦,《三百六十调》啦,《十恨》啦,这些“四旧”情歌,满山遍野乱飘,直唱得大姑娘红了脸,小伙子掉了魂。这些情歌的腔调,咿咿呀呀的,比现在的流行歌曲,光知道吼、说和机械的重复,不知要动听多少倍。

夏天的闹,是在河边。

那时没空调,又没电扇,又没电视。每到夏夜一村老小,齐聚在小河边。打扑克的,说笑话的,唱歌的,躺在竹床上乘凉的,一堆堆,一伙伙,煞是热闹!我那时特爱听人讲《三国演义》,又找不到原著看,每晚便邀几个小伙伴,围住刘大爷,要他跟我们讲。刘大爷讲得口渴了,我们便为他倒茶;他讲得说“好热”,我们便为他老人家打扇。什么“桃园三结义”啦,“温酒斩华雄”啦,听得过瘾极了。这些故事,比起在学校里读“**大批判”文章来,有趣得多!

可惜的是,故乡清、甜和闹的味道,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地消逝了!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故乡的山,被外来石材老板“承包”了,山上的树,全部砍光。裸露的石块、散乱的石碴,哪里还有半点清秀的影子啊!

故乡的小河也浊了,黑了,臭了。听说乡*招商引资,引来了一家“造纸厂”,脏水没日没夜往河里流。河里的鱼绝迹了。河边的毛针草、桑树,全被造纸厂的废水给泡*。河里的水,除了泡沫,还是泡沫!

故乡最令人揪心疼痛的,还有一个“冷”字:全村几十间明亮的大瓦房,仅三四家住着五六个“留守老人”,其余的,家家门上一把锁,院里一院蒿。一问才知,年轻人不是外出读大学,就是外出打工去了。有的人五六年没有回一趟家,有人挤进大城市当了市民,有人在三四里开外的国道旁边建了新楼,可楼房除了过年,一律空着,犹如鬼房一般!乡亲们再也难以聚在一起了。

浊、涩、冷的故乡啊,怎不叫人心酸,心凉,垂泪!

乡愁如醋,浸泡着游子的心……

拓展阅读

1、读书记之一:那散发着雨后青草的童话

——读《守着十八个鸡蛋等你》

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六(2)班 嵇暄涵

《守着十八个鸡蛋等你》是一篇很热闹、很好玩,甚至有些忧伤的童话。

“我”因为营养不良,医生告诉“我”必须吃土鸡蛋,所以,“我”买来了这篇童话的另一个主角——小母鸡二给。“二给”这个奇怪的名字取自英文“egg”的谐音。这个名字至少明里暗里的告诉二给:“我”养你就是为了让你下蛋。但是,二给知不知这个名字的含义呢?我想,二给多多少少是知的。但是为什么二给依然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呢,恐怕就只有二给知了。

二给是一只自私得可爱、任性得天真的小母鸡。它特立独行,觉得自己与它的主人“我”是平等的。虽然二给很笨拙,很顽劣,但是也很无邪。从客观角度来说,二给无疑是自私的、任性的。它生下了一个个的鸡蛋,就是不愿意回报“我”作为他主人想要的酬劳。甚至和它的主人“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鸡蛋大战”,在“我”吃掉二给的第一个鸡蛋的时候,尖刻的骂“我”坏蛋。但是,从二给给他的主人无私转让自己的十八个鸡蛋的这个举动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二给对它的主人饱含深情的感激。二给爱他的孩子(鸡蛋们),也爱它的主人——我。但是,二给又作出了一个对它而言十分艰难的决定,自己选择了帮助后者“我”。

所以,在最后,二给决定将自己的鸡蛋留给我,自己离家出走。可爱的、两次离家出走的二给,至此就真正的走了。只留给“我”对二给的回忆,回忆着二给跳小母鸡舞笨笨的样子,想念着二给眉飞色舞聊天的样子。

也许,二给并不善于表达;也许,二给十分任性;也许,二给会默默的哭着想念那十八个鸡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给没有后悔。 现在的社会,已经极少有像二给那样的朋友了。二给为了自己的朋友的营养,还是甘愿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在读后,我们应该沉思:什么才是友谊?友谊是甜言蜜语,还是默默支持?读后,也许会交给你一份答卷。

这篇文章,可以说充满了爱的气息,充满了阳光的气息,更让人赞美的,是友谊的气息。最后,虽然落了一个不太完美的结局(二给出走,“我”空挂念),但是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是淡淡的,纯粹的感动。这篇童话十分清新,散发着雨后青草的。但是,可能在这篇童话里,过程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样的感动,真是当今童话中最重要也是最罕见的要素。如此一来这样的文章给我们的,无疑是最完美也是最舒心的感动。

2、回过年散文

又是一个岁尾年头到来,苍茫的时分不时地撩动我的心境。连续多日,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不停地催促我踏上回的行程。

土走向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不时的有一种喧闹不堪的感觉;告别了静谧的土,踏进繁华的城市,短暂的欣喜之后,却有一种无法完全适应的感觉,总觉得一种浮气绕于身。喧闹的都市生活,琳琅满目的货物;灯红酒绿的酒吧、饭店;吵杂的商业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车水马龙中夹杂着衣着时尚,装扮时髦合时宜,又充满活力的靓女俊男,努力地赚足了眼球。……

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行色匆匆的人流,快节奏的生活,来自多方的压力,让人生活空间被无情的压缩,一种焦躁的心境,时不时地困扰着自己。虽然城市里拥有着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土相比更具时代信息、更具活力,又有更多的机遇,更易快捷地实现人生的升值,……但这一切无法抵挡情不时的呼唤回归。

土走向城市的人,总有一种土情结,骨子里总是以“城市下人”自居,无法完全融入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虽然城市的一切让人目不暇给,但这一切似乎让有着土情结的人们,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贫血,物欲横流替代了从容,功利之心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裂变,缺失了一种纯朴与憨厚,增添了人与人之间的世与市侩。长久地城市生活的奔波,让人纷扰不宁,一种困惑与浮躁;一种迷失自我的感悟,让人有一种急不可耐的回归土欲望。

说不清也不明,越是接近年关,越是急切地想回,也许是土、情的呼唤,也许是过去的时光,曾经让我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也许是记忆中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召唤。土、农舍家园和那朴素、朴实的相邻,让魂牵梦绕的我,急切地期盼回归。

走近土,面对那收割后的一片深沉平静的田野,还有那大片大片的苹果园,纵横于阡陌之间的小路和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那寒风中矗立的粗壮古老的古槐;埝边地头那一排排高大、苍老的柿子树,无声的注视着归来的赤子。

村子里那一排排暂新整齐的楼房早已替代了久远的土坯瓦房,一幅幅红红的大铁门镶嵌于时尚的瓷砖面墙之间,门顶上苍劲有力的“家和万事兴”、“耕读传家”、“富水长流”等瓷砖匾额,门廊上贴上了充满喜庆的春联,家家户户“旧桃换新符”;孩子们穿上了新衣裳,高兴的穿梭,“显摆”着自己……

游走于古老而新潮的巷之中,热切的关注土的变迁,在迷茫模糊的岁月风尘中回眸,现实与过去不断的交错闪现,让自己来回穿梭于时空隧之中,从容地平衡着内心,把曾经的过去与现实结合,冥冥之中感觉到一种呼唤,召唤着自己踏上记忆之中的旧路,追梦去日,一种亲切、一种刻骨铭心,使曾经浮躁的心回归平静,血液却在体内汹涌流淌,一种力量无声地触摸到灵魂深处,往日的宁静与纯粹,朴实与祥和,重现于眼前。远离了喧嚣尘世,那一草一木曾经寄托了我多少梦想,让生命里不由地洋溢着欢乐的音符。

邻里、亲人们的嘘寒问暖,热情的话语、亲切的方言音,让人感悟出生命力里的祝福与热烈圆满。响亮的鞭炮声编织出洋洋的喜气。家族之中所有的男丁,依照古老的的习俗,齐刷刷地跪于列祖列宗排位之前,拜祭先祖,企求他们赐福、保佑,继续蒙荫子孙,俨然地向先祖祈福;众多的子孙后代们与先祖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品着日常生活的小满足和大幸福,诉说着曾经的得失,期盼着来年的丰收与辉煌。

说不完的情、亲情,一天时间转瞬即逝,再看那夕阳下的村落,依偎在落日残留的余辉中,显得更加美轮美奂,那太阳渐渐失去了炙热刺眼的光亮,慢慢地降落于远远的西山背后,消失了。晚霞在惨淡中褪色,夜幕开始弥漫于时空之中。

村过年,一种亲切,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一种幸福美满,还有那无穷的感悟与慨叹。平静的土生活,使人惊心岁月流年暗换,募然之中,发现生命之中的又有一些日子远逝,岁月无法挽留。

3、描写家作文

在不经意之间看到一 篇关于雪的文章,将我带入无限的遐想。还记得三个月前离开家 的时候都还是艳阳高照的,可能现在已经在下雪了吧!不过说起我的家 就不得不说他的 。虽然我的家 还算不上是旅游胜地,但还是山清水秀,花香鸟语,每年来此的散心的人数不胜数。绝色的美景伴着绝色的美食,浓浓的家 参杂其中,让人回 无穷。

就拿腊肉来讲吧!其他地方虽然也有,但在我的家对它的加工却有另外一种工艺。将新鲜猪肉抹了盐,然后熏上几天,再洗净后放入油锅里炸成八分熟,再放入一个罐子里用油浸没,想吃的时候就从里面拿出来放入水里煮熟切片,这样的腊肉吃起来黏黏的,肥而不腻,还带有一股淡淡的烟熏,这就是我家特有的

虽然离开家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家独到的美食却在我的脑中不停盘旋。还记得在一家餐馆里吃过一次酸菜鱼,但远不如在家里母亲给我做的,虽然做法相似,但选料上差距就有些大了。在餐馆里吃的鱼肉质没有在家里吃的那么嫩,也许因为家的鱼是从湖中打捞出的野生的。野生的鱼没有了池塘的束缚,畅游于沟河之间,那淡淡的腥勾起我朝思暮想的`家

自从离开家来到学校之后,我都会时不时想念家的那野生蕨菜的了,虽然学校也有卖的但吃起来却没有那么劲,因为我家的蕨菜是风干过的,自然劲很多。

一年最热闹时,自是过年团圆之时,一大桌好吃的其中就有我最爱的竹笋炖海带。将干的竹笋(家特产)放在水里泡上一晚,然后切成小截,把洗好的猪头肉和海带放在一起,加水炖上几个小时,让猪头肉的烟熏儿和海带竹笋的清脆儿交融在一起,这就是地的家。竹笋用来凉拌也很好吃,在冬天的时候收集一瓶雪让其自然融化,将竹笋和盐浸没于冰晶之水中,这样做出来的竹笋就着火锅别有一番风,这就是家地方特色的

在离开家的这三个月中,我凭着对家的记忆四处找寻这些熟悉的,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所以就让我加剧了对回家的欲望,因为我的蕾告诉我,它对家有多么的想念民。现在我希望可以早点回家,因为这些熟悉的只有在家才能吃到,这些都是我家

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我的之跳动,跳动的蕾犹如我面对久别的东西时那颗激动的心。那颗激动的心,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明白原来这些还是只有在那一个地方才能吃到,而那个地方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家

点击查看更多故乡的味道随笔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0719.html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