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叫醒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美文
“每天叫醒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提到“梦想”这个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梦想,而且梦想都很伟大和神圣,当别人问我们梦想的时候,我们都会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们的梦想;陌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时,我们的梦想慢慢就变小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跌倒,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慢慢地,我们就没有梦想了,或者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或者当一名医生。想当军人是因为军人威风,想当医生是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后来,我读了中医专业,在医院里待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后来,我发现当医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离开医院去了北京。到北京,我听了一场英语学习讲座,我的梦想就想成为一名英语老师,但我的普通话和英语水平都很有限。后来,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实现了这个梦想,进入新东方当了一名老师。然后,就来到了郑州,在郑州成了家,有了孩子,现在家庭和工作都在郑州。
说到梦想,虽然一直在改变,但也没有变。我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挑战自己,影响别人。要么是挑战自己,要么是被挑战;要么是影响别人,要么是被别人影响。重要的是只有挑战,我们才能成长;只有挑战,我们才能蜕变;只有挑战,我们才能激发我们内心的能量。正所谓“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生命因挑战而更加精彩”。
最近,我看了一个短片,让我对梦想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个短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讲的是一只几维鸟为了实现梦想而最终牺牲了自己。其实,它也没有真正实现自己会飞的梦想,只是找到了飞的感觉。这只鸟非常艰难地在悬崖下面种满了树,最终从悬崖上跳了下去,这样跳下去几维鸟就会在树的上面经过,就会有在树林上面飞的感觉。每次看到这个短片,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这个短片里,能看到这只几维鸟在种树的时候是非常快乐和幸福的,当这只几维鸟跳下去那一刻,它流下了一滴眼泪。我知道,这是感动的眼泪,这只几维鸟也被自己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能够实现梦想,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梦想,并且每当想到这个梦想我们就很激动、兴奋、快乐和幸福。我们需要的是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全力以赴的感动,需要的是梦想给我们力量,我们更需要的是梦想给我们指引方向,甚至我们要用生命去b^卫我们的梦想!
我们经常说梦想成真,我想说我们不一定需要梦想成真,真正梦想的力量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
拓展阅读
1、自卑不是坏东西美文
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对这个社会大课堂既好奇又惶恐,好奇的是,好多东西都不曾经历过,什么都是新鲜的;惶恐的是。好多东西特别微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这个社会,受到惩罚。
她看过我的几本书,最喜欢《成功者》。
说来巧合,女孩也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从偏远的小村庄一下子踏入大都市,在辛苦熬得大专学历之后,靠亲友的帮助进入一家公司,有了两千元的月薪。但在这个岗位上,她干得很吃力。对比周围的年轻人,她常常很自卑。如果想胜任目前的工作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学习。于是,她咬着牙边干边学,一段时间下来,她发觉自己越来越没有劲头,压力特别大,对学习也产生了抵触心理。一次一次的考试像过鬼门关,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她能否在大都市待下去。
女孩在信中说:“我是在*和打骂中长大的,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软弱可欺、唯唯诺诺的女孩。离开家乡后,我一直在内心逃避那段日子,也试图让自己看淡那段日子的影响。在都市生活中,我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出我的无知与笨拙,也怕家人对我失望。我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我只好逃避,试图让自己待在虚拟的世界里,在那里寻找我认为理想的世界——没有责任,没有伤害,享受快乐虚荣的感觉。可是一面对真实世界,我又是那么的彷徨无助,不知该何去何从。”
女孩讲了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包括心理障碍,特别请教我如何克服自卑情结。
我告诉她,用不着为自己的自卑感而自卑。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卑感,会有自卑情结。许多表面看来非常骄傲的人其内心的自卑体验丝毫不比他人少,只是不轻易流露罢了。自卑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体验。没有自卑感的人不会对生活有深刻理解,同时也缺乏奋斗的人生动力。
一个长相一般的女孩面对一个漂亮女孩,会有自卑;一个考试成绩不如同学的男孩,也会自卑;穷孩子面对衣着鲜亮的玩伴,也会产生自卑。成年了,熟悉的同学有所成就,还会自卑。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自卑的影子和自卑情结对人的影响。
自卑并不是坏东西。但如果一个人无法超越自卑,被自卑情结压倒,从而萎靡不振,自卑就是最坏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曾有过非常多的自卑体验。但同时不甘于现状,奋发努力,他恰恰可能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告诉这个女孩,对于目前的学习和工作,如果感觉压力太大,可适当减压。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任何一个步入社会的成年人都不可能不承担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一点压力都没有的生活既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幸福的。就如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操劳。父亲为家庭的温饱奔波,这都会构成生活的压力,但人生的幸福与成就感也与此相连。
那么,如果自身条件不那么优越,该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我在《情商启蒙》中曾对年轻人讲过几句话:“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畏困难,轻松自在;不卑不亢,宽仁博爱;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希望这个女孩从现在开始,为自己设计新的形象,从最具体最容易之处着手。比如训练自己敢大声讲话,比如训练自己与人交往时善于微笑,比如走在路上挺胸抬头,等等。这些都是小事。都不难做到,真的这样做了,会发现自己有了一点变化,也会为自己找到一点信心。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从这里出发,一点点走向成功的人生。
有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美丽的人生也是从脚下开始。
让自卑催促你,让自卑给你向上的力量,“从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捷径。
2、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我想我会去看她美文随笔
如果说是喜欢一个人或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所有春天的总和,是光阴中最有光泽的那一部分。
这个念头一直纠缠着我,让我在整个春天里看起来十分惆怅而怀旧。唱程派的那帮老伶人,只有她还活着,快一百岁了,清风秀骨,满头银发,暮色苍茫的老年,坐在一张藤椅上,比她小很多的李世济成了一代大师,旗下无数名伶学生不算,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在戏曲界,算是翘楚。
只有她,寂寞地生活在南京,过得很清苦,但我知道,只有她,也只有她,才和大师最相近。
新艳秋,京剧旦角,程派传人,出生于1910年,原名王玉华,九岁便开始以“月明珠”的艺名学习河北梆子,后来迷恋京剧,十一岁拜师钱则诚改学皮黄,十五岁登台以“玉兰芳”的艺名借台演戏,同时拜荣蝶仙为师,也就是这一年,她迷上了程砚秋。
确切点说,是迷上了程砚秋的唱法。
程腔程韵让她倾倒,虽然后来她拜了梅兰芳为师,但仍然这样喜欢程派,想想吧,程派呀—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这段《锁麟囊》中的原版就是程派的写照。迷上程派的人再也不会迷恋上别的派别。
程派不仅仅是京剧的一种流派,在很多时候,我认为它是某种物质,暗合了一些伤感的某种特质。
是我喜欢的那种凉。
程派。多好听的名字,幽咽婉转,风情万种,大青衣,切切地唱,丝丝绕绕,我几乎对它一见钟情,而且此后再无新欢。我想,新艳秋当年也是这样迷上了程派吧?
她开始偷戏。
通过女扮男装观看程砚秋的演出来“偷戏”。其痴迷与刻苦,比当年余叔岩、言菊朋学谭鑫培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哥哥记曲,她记谱记词,兄妹俩几天就偷一出戏,再过些日子,程砚秋这边唱《青霜剑》《六月雪》《鸳鸯冢》,那边她就能唱《碧玉簪》《红拂传》《朱痕记》《贺后骂殿》。关于偷戏这段经历,她被人误解了一辈子,因为太喜欢,所以,她去偷,可是,别人容不得,特别是在过去是大忌,有抢人饭碗之嫌。更让程砚秋难以容忍的,是她竟克隆他的新编戏。
她一意孤行地喜欢,演着他的戏,唱着他的戏,完全是另一个程砚秋。
新编戏又叫“私房戏”,在那时是“四大名旦”相互竞争的最大法宝。每一出戏从编剧到创腔再到排练,花费心血与金钱无数。名家间都守着不动别人“私房戏”的规矩。但她坏了规矩,为能得到程砚秋的新戏,她甚至把程的琴师拉了过来。
就是这些手段,让她被同行所不齿,但她唱得真是好,她也真是迷恋。程派勾走了她的魂,她天生为程派而生,在所有唱程派的人中,只有她,仿佛天生一个程砚秋。她又生得好,所以,红起来难免。
但她太过张扬,也许因为太过年轻?她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女子,在别人怂恿下与他唱对台戏。他自然是生气,从来不把她当同行人看待,未曾说过一言。
后来,她又糊涂到与南京**曾仲鸣交好,从此更误入歧途。
即使后来在章诒和的《伶人往事》中,亦对她有微词,不点名地指正她曾经的瑕疵,我从来不这样看她,她有她的难处,她有她的卑微。
她好像始终站在程派的边缘之外,永远被正宗程派所排挤,即使提到她时,永远加一个括号(非拜师),她没有拜师,她是自学成才,她天性如此之好,没有去拜哪个程派大师为师。
所以,她被排挤。
所有唱程派的人都论资排辈。她不行,她行走在自己的江湖里,只有年龄,只有年龄她活过了他们。程砚秋的大徒弟和二徒弟都去世了,还有很多与她一个时代的伶人早就不在人间了,只有她,还寂寞地活着。
足够寂寞。
无人打扰,现在流行的这些程派演员,谁会去拜访她呢?她没名没势,不会提携新人。可是,我听她过去的老唱段,坐在每天上班的公共汽车上,眼角总会悄悄地湿。她的声音是绿色的,是带着忧郁的绿色,再过多少年,会出来一个这样的绝世之声?
2004年,是程砚秋诞辰100年,戏曲频道铺天盖地的程派,让人几乎晕眩的宣传,老的、小的,子女、孙儿,有名的、无名的,都跑到电视上来,然后,我看到了她。
已经九十四岁的她,瘦削的脸,皱纹,还有颤抖的声音。
她说到他。声音是颤抖的,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她都九十四岁了呀,早就应该麻木,或者做大师级的人物,或者周围很多学程派的人围着,但是,没有。她如此寂寞,当年有多红,现在,就有多寂寞。
她说,他就和我说过一句话,是在解放后的北京,她看到他,怕他,躲着他,但是,他走过来说:“艳秋,咱们这种唱法还是挺受欢迎的。”
然后,我看到了她的眼泪。
两行老泪,混浊、固执而倔强地掉下来,我忽然掩面,我忽然感觉到—她喜欢他,是的,喜欢他!一定是的!即使她没有说出来,她喜欢了他至少有七十年,一直追随着他唱,一直!
从那一刻起,我彻底否认了别人对她的所有说法,即使是章诒和,她一定有不了解或者看不到的地方,你看到的、了解的,只是别人的万分之一,也许还并不到。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想去看她。
但我一直没有去,任凭这个孤独寂寞的老人慢慢变老,我甚至打听到了她家的位置,甚至联系了人带我去。
我仍然没有去。
我怕会哽咽难言,怕不知所云,我怕今生看到自己的前世。
新艳秋,你留在我记忆里的声音,是一寸寸的相思,在声声叹息里,在丝丝入扣的浅吟低唱中,游进了我的内心,让我在一片寂寞的春色里,感觉到春天的潮湿与温暖,感觉到了你的今世,我的前生。
3、活着也不过是活一种心态美文
又是熬夜,对于年轻人而言,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她也这样,每晚都是十二点之后才睡。其实,对于女人而言,充足的睡眠尤为重要!她知道,但是控制不了。
新到一个单位,工作的变化,人际关系的不同,让她似乎微微有些焦虑。
其实,新到一个单位需要适应,与新伙伴共事也需要磨合,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有些辛苦的感觉,但这段时间很快会过去。
她已经很不错,尽管有稍稍的焦虑感,但能感觉到周边的人优秀,感觉到工作氛围很好,这样的心理状态其实已很好。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不必执着去与同伴较劲,只需沿着自己选择的路努力前行就足矣。真的不必想多,更不要让自己活在比较之中,莫名徒增压力。
敢于走出“舒适区”是一种勇敢,能与优秀的人一起共事本身也是一种优秀。所以,尽管坦然前行。
人生,只要努力过了就无憾,无需担心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好与不好其实是一种比较而已)。活着,也不过是活一种心态。
阳光、积极、快乐,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愿,她能永远拥有!(这个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
4、世界从来不是温柔可亲你要学会温柔的坚定美文随笔
01
生活中总有些事会让人感到气愤和无奈,若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遇到,杀伤力会更大。我是一个想得多、又敏感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更坏了。
一天忙碌的工作接近尾声,也许是身体的荷尔蒙趋于稳定,情绪也慢慢平稳了。再去想想遇到的一些事,有两个因素影响了自我的判断力。
第一是情绪。遇到自己感到不爽的事情却无处诉说发泄,首先的反应就是情绪上的激愤、无奈、抱怨,然后趋于稳定,最后安然的接受。
第二是态度。如果把事情想象的过于复杂,自己会莫名的恐惧,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是过去留下的不愉快记忆在作祟,事实是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事情会慢慢解决。
02
前几天和老公聊天,说起这几年的成长,回顾了刚工作时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感叹当时的意气用事和无知软弱,也庆幸这几年的经历磨练了自己。
我说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林徽因说的,叫——温柔的坚定。现在工作中遇到利益被侵犯、界限被侵犯和挑战的时候,我学会了温柔的坚定。坚定的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己的界限,同时用一种缓和却有力的方式表达。
当我发微信询问他该怎么处理今天遇到的事情时,他说记得你说的那句话,“温柔的坚定”。可是有些时候,再坚定也没用,一个帽子扣在我头上,我是不可能不戴着的,个人位置的卑微是我无可奈何的根本原因。
今天发生的事情说起来很小,但是遇到心情不好时就会让我十分感慨,我非常清楚这份感慨来自于我对自己选择权的无奈。
工作中的大部分情况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总有不得不接受某些安排的时候,特别是这些安排压根就是我不想接受却又无法提出反对意见的。我相信这些不仅仅存在在*的队伍中,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有,这也是我安慰自己的一个理由吧。
但就是偶尔发生的这些事,像刺猬的刺,动不动来扎我一下,让我警醒,不要好逸恶劳不求上进。如果我一直维持这种角色定位,就要接受这种不甘和不忿;但是往上升职去突破这种限制又不是我想走的路,所以不得不在工作之余寻找安身之处。
三公子在文章中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看完后我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想远离目前的工作状态。“如果你的第二职业是与第一职业相关的,或是由第一职业引出的,你一定要好好经营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两者是共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你的第二职业与本职工作完全无关,那你就必须努力做出成果,以期超越前者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审视我所选择的第二职业,是按照第二种方案来发展的,也是我认为比较*的方案。因为共生就意味着息息相关,哲学课都教给我们了,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生活和工作、金钱,自然都是这个道理。
03
说到第二职业的选择,就不得不提我上周出去培训学到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概念(我在多年前也听过这个名词),因为我不是学经济的,了解后觉得新鲜,也觉得它的道理特别有借鉴意义。
这个概念就是“微笑曲线理论”。老师说一个产品的附加值最高的在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最低。同时举了宁波和晋江的服装业发展的例子作为佐证,后者在研发和销售上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事例我就不说了,我怕说不好,我想说一下我的发散理解。
这几年手工作坊特别盛行,我小学最好的朋友就在这期间把自己的烘焙店生意做得非常好。从最初简单的蛋糕到现在承接婚礼和生日派对的翻糖蛋糕和甜品台,我一步步看着她从家庭作坊一直做到工作室、实体店,当然她的所有辛苦和付出我也都看在眼里。
做甜品看起来是个非常美好的工作,但是每天围着工作台捏各种各样的形状也非常辛苦。她怀二胎的时候一直接单到生产前一星期,因为这是手艺活,必须她亲自动手才能做得出来。虽然她手很巧也很热爱这个工作,但是甜品受欢迎的同时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也让她非常劳累。
老师说起微笑曲线理论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例子就是她,她做的工作不就是“生产”这个环节。虽然说手艺活不容易过时也不容易失业,但是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她的劳动力附加值只有一次,无法在同一时间内产生多层次的价值。再想远一点,甜品是消耗品、可替代物,婚礼、生日派对毕竟是单一的独立事件,一个人长久的、共振的、可持续的需求有限。
我是办公室文员,说起来也是在低附加值的位置上徘徊。老爸一直满意我有稳定的公职,但是却忽视稳定背后被限制的东西,稳定一方面代表着旱涝保收,一方面也代表着发展前景的断崖。公职工作的本质要求就是严肃、规范,这种限制之下自然很难进行个人能力的发挥;职业的透明天花板和围城限制也让我在能力、收入上在同样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供职于公司的同学。
然后我想起老公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考心理咨询师,相比较起来偏向于是研发环节,因为研发需要个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如果将来能用这些能力挣钱,那就直接过渡到了消费环节,做得好,销售自己能力时的附加值就会升高。
我现在写文章,也可以算作研发,毕竟自己的文章带有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前段日子我还犹豫着要不要继续考中级会计等证书,他帮我分析后很认真的跟我说,考试和写文章都是脑力劳动,你改换轨道还是在同一个领域内努力,况且你又没有学习考试的天赋,为什么非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呢。(真相总是这么打击人:P)
我这样想也许不对,不应该把同学的手工作坊单纯的划分为生产,毕竟她在生产中也带着自己的研发,产品拥有独特性;也不应该盲目的把我们俩的工作划分为研发,毕竟这种所谓的研发至今没产生什么金钱效应。我写出来也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
04
关于做生意怎么能够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知乎上搜一搜,之前我看过一篇同样是做生意但是结果不同的分析文章,也是举例子说事实,一个人一直被牵制在酒店中做菜看店经营生意,因为只有他才能做出受欢迎的菜肴,另一个人掌握了奶茶配方后聘请员工营业,自己开了几家分店后分身到处旅行。
其实文章看多了,身边各种各样的人见多了,也很难区别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左岸读书前几天有篇文章标题就这样说:“就算成功可以复制,你将于何处粘贴”。我觉得就是一种反思。
好几年前我问过老公,网上成功人士说的成功秘诀是真的吗?他说不是,真正成功的秘诀是核心竞争力,是不会轻易说的。这一度让我怀疑媒体传达出的消息的可信度。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也许每个成功人士都很真实的说出了自己的成功秘诀,但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那是只属于他的成功。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我们只能多学习,多积累,认真做自己。而且我越来越觉得要多读书,系统地有收获地读书,因为身边遇到的人再多、见的事再多,个人的限制还是决定了时间的一维性。读书就可以破除这种限制,你能看得更多、看得更广阔。书本是所有知识的汇总集合,大可以在书海里任性徜徉,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时不时会感到委屈、愤恨,甚至绝望,只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不够自信,还没有成功。
而那些变强大、变成功的道路又那么长那么远那么难,生活从来不会一直对我们温柔可亲,但是我们又必须学会温柔的坚定。
坚定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的选择,同时保持一颗柔软的心,爱家人、爱生活,相信未来。也许未来不一定能收获成功,至少还有一颗温柔对待生活的心。漫长的人生,不就是因为内心的柔软才有继续下去的希望吗。
左岸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女人最厉害的武器有二:温柔的坚持和脆弱的要求。
当有人要求你做不喜欢的事时,你要学会会微笑着对他说“不”。温柔的说不,效果最好。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温柔的坚持?因为说“不”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有愧疚、自责。所以,我们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在的那份不舒服的感受。所以,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就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很抱歉,可是我必须说不!”
迫害者和受害者其实是一对完美的舞伴。当你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才会有一个对应的迫害者。
脆弱的要求又是什么?
当我们怒气冲冲的责怪对方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在不愿意去面对一个事实:我是脆弱的,我对你有期望,我对你有要求。是我的期望,我的需求让我对你有怒气,对你失望,才会这么生气的。所以,问题在我身上,不在你身上。
而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去指责对方,反而温柔地、脆弱地承认自己真的需要他怎么做的话,效果不是好得多吗?
5、我们是否有为梦想真正的实干一把励志美文
昨天出差的路上和同事聊天,她说起自己一个前同事的故事,让大家听了无限感慨。那个男生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之后父母都不再管他,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实说白了,他应该算是被父母抛弃了。祖父母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和时不时的向同村人借钱养育他,供他上学。念到高二的时候,他就辍学了,因为祖父母再也没有能力,也借不到钱了替他交学费了。没法上学了他就出门打工,一开始在一个模型公司打工,因为头脑灵活,人又踏实肯干,老板挺喜欢他的,这一干就是两年。其实这个男生心里一直有一个上大学的梦想,他觉得自己这样打工下去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喜欢美术,所以他带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重新回到学校,开始学画画,开始准备参加高考。大家都知道,学画画是很烧钱的,他打工攒下的钱很快花光了,为了吃饭,常常向画室里的同学借钱,一次只借十块钱,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敢借多,因为借多了担心自己还不上。尽管画室的老师因为喜欢他,时不时地带他出去吃饭,但在画室学画的那段日子他更多的是靠馒头就咸菜度过的,就这样他考上了一流的大学。大学和毕业以后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的,据说,他毕业三年左右才还清大学的助学*,但是他现在过得想当不错,是一个公司的项目经理。
这个男生全凭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上了高中,学了美术,完成了大学教育,非常让人钦佩。其实我讲这个故事不想说苦难让人生充满能量,逆境让人成长,奋斗使人生与众不同之类的励志话,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下我们的人生:我们是否有为梦想真正的实干一把?
我从西藏回来以后,我在空间中上传了一些旅行时拍的照片,一个大学同学在很多照片下留了言。“最近在看《藏地密码》太让我有遐想了。”“这里的天怎么可以如此的蓝,这里的水像是在画里流淌。”“湖面像是银盘一样,天啊,我爱*你拍的每一张照片了!”“你走过这桥的时候啥感觉啊?”“啊呀,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廊街的玛吉阿米啊!”这个同学是大学睡在我上铺的姐妹,她比我更想去西藏旅行,当年有好多个夜晚我们兴奋地聊着西藏,聊着西藏旅行的梦想,她说她从高中起就想去西藏旅行了。我记得去年9月12号,当我背着装有相机、衣服和睡袋的大包,走在去地铁站的路上偶遇她和她男友的情景。他们把我送到地铁口,和我拥抱道别,对我说加油,祝我长途旅行愉快,因为内心的激动混合着离别时的哀愁,记得当时我还忍不住掉了眼泪。这个女同学,梦想去西藏旅行,高中想了三年,大专想了三年,毕业之后又想了三年,现在还在继续梦想着,我希望她不是只是想想而已,只是说说而已,能终有一天亲身感受西藏如此蓝的天和如此安静的湖水,坐着火车亲眼看看撒满阳光,像银盘一样的措那湖,能走一走林芝尼洋河上的吊桥,去传说中八廊街的玛吉阿米餐厅翻看别人写的情书或者自己写一封情书。
你说自己喜欢读书,让我给你列书单,方便你按照书单去采购,你还问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看书;你说自己梦想的职业是广告文案,但是总是找不到机会,问我如何成为一个文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你说你一直梦想一个人去长途旅行,但是没钱,父母又觉得太危险?其实我已经厌倦了你们这样说说而已的把戏,也许是我太悲观,我觉得就算我告诉你们如果去做,你们也不会按照我说的去做,因为你们根本什么都不做。
我开始渐渐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我不是个仅仅会想想而已,说说而已的人,我有我的行动力。以下说的话,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在炫耀,但却都是事实。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是我却一直未买过书,直到大学毕业一年之后才开始有些钱买书,之前看的书不是向朋友借的就是在图书馆借的,现在我依然买得少,看得多,还是会定期跑图书馆,并且很享受在图书馆的时光。
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广告文案之前,我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自考了广告学本科,并且拿到了学位证;毕业后在广告公司上班,月入只有1500的文案助理工作干了14个月,尽管我做了正式文案所有的工作。
说实话,早上起来晨跑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冬天。我每次起床跑步之前都会经过剧烈而痛苦的挣扎,每次都是在“再不起床我就不爱你了”的自我分裂和鞭挞声中艰难穿衣。但是我又是多么喜欢跑步的感觉啊,只要起来跑过一次,我的心情就会飞扬,跑步的里程数就又多了一点。
我为独自去西藏旅行存了一年的钱,跑了一年的步,辞职到出发只有4天时间准备:一天时间用来取钱,买火车票;一天时间用来借背包,借相机,借手电筒,买冲锋衣,买打折睡袋,买食品;一天时间用来看攻略,逛论坛,设计路线,预定青年旅舍;还有一天时间用来打包,收拾行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W,没有他的推动和支持我没那么有行动力。现在我甚至觉得我应当做得更有行动力一些,放一个旅行背包在鞋架上,想旅行的时候甚至不用脱鞋进房间,拎包就走。
我想起一个笑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有个人每隔三两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第一次他到教堂时,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吧!阿门。”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啊,为何不让我中*?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你,求您让我中一次*吧!阿门。”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不间断地祈求着。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我的*,为何您不垂听我的祈求?让我中一次*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困难,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发出一阵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吧!”
你想中奖那首先至少该买一张*;你想生个孩子遗传自己优良的基因,有对象的前提下你至少需要辛苦干上几次吧;你想梦想成真那首先该为梦想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吧!
二十多年来,不止十个人跟我说过他们喜欢美术,想学画画,梦想成为服装设计师,但是他们中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会去学美术,会用自己逛街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去画一两张设计图,他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阻碍他们:画画的学费很贵,自己的时间不够,找不到好的老师等等。从来没有真正为了这个“想学画画”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男生一样实干过。
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梦想,只是说说而已,想想而已,没有丝毫的行动力。这个时候我常怀疑他们说的喜欢是不是真的喜欢,还只是人云亦云。你说你爱上一个姑娘,却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也没有为她做过任何一件事情,只是天天想她,我就会怀疑你并不是真的那么爱她,不爱一个人并不是可耻的,但是假装深爱一个人却是相当可耻的。
也许你也不是没有梦想,只是没有梦想成真的行动力。
真正有行动力的人不需要别人告诉他如果做,因为他已经在做了,就算碰到问题,他也会自己想办法,自己动手去解决或者主动寻求可以帮助他的人,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自己怎么做,等着别人为自己解决问题。
我觉得你首先要学习独立思考,花一点时间面对自己,想一下自己喜欢什么,内心的梦想是什么。不要别人说想环游世界,你就说你的梦想是环游世界;不要看到别人跑超级马拉松你就说你也想去跑超级马拉松;不要看到别人是个广告人你就想做广告人,你以为广告人很牛*吗?“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这句话是骗人的,其实广告人是最苦逼的,但是因为是真的热爱,一切苦逼都可以苦中作乐。
因为一直在找理由一直在拖延,没有梦想成真的行动力,所以你总是羡慕别人这样,羡慕别人那样,一辈子活在对别人的羡慕之中,最后你只有一个由无数个“想想而已”“说说而已”集合组成的乏味空洞的人生。我常常告诫自己:想做一件事就要立刻行动起来,不然就跟那些徒有羡慕之情却给自己诸多理由毫无行动的人们一个样。
有个北京的小伙子想去德国柏林看女友,选择仅仅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一路“搭便车”的旅行方式,历经1万6千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直到柏林。最后在柏林的广场上偶遇了自己的女友,与她紧紧相拥。这件事不仅录制成纪录片在旅游卫视播出,还出了一本书叫《搭车去柏林》。小伙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去做”
很多人都说现实束缚了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都可以有很多选择,生活的决定权也一直都在自己手上,只是我们自己缺乏行动而已。
大学的某段时间,我很喜欢袁泉唱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的推广曲:许我向你看,每夜梦里我总是向你看。我把它修改下:梦想,许我向你看,每夜梦里我总是向你看,看完我还要干。与大家共勉!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