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教案设计心得借鉴
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3-6自然段。
2.技能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写雷雨后的几段课文。
(2)能仿照课文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3.情感目标:(1)感受课文描绘的自然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4.养成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鉴赏、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欣赏雨后的美丽景色,理解雷雨给柳叶、小花、小鱼及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读读悟悟
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夏天雷雨前后及雷雨时的景象。搜集有关雷雨后景色优美的好词佳句、诗歌文章。
2.课件(雷雨时,雷雨前后美景及课文句子)
五.教学过程:
(一)感受夏天雷雨前的闷热
1.背古诗、儿歌、绕口令.
(二)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背了上面几首诗和儿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热,热锅上的蚂蚁,像在火炉旁)现在你最想干什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去欣赏雷雨时,雷雨后的特有景象吧!
(三).品读第3自然段,体会雨大
1.小朋友,你们看,一场大雨快来了。
(课件演示:乌云、雨声、雷声等雷雨的实况)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看来就要下一场大雨啦!书上是怎样写下雨的?请自由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用划出写下雨的句子,并大声读一读。
4.出示:
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
<1>读一读写下雨的句子,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哗!哗!哗!)
<2>谁能读出雨大的感觉?自己试一试
(谁能读得更大一点!)
<3>除了大雨,还有谁会快活?你能看着雷雨前的的景象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吗?(同桌讨论)
多媒体演示雷雨前景象及句示
_____热得_____。下大雨了,它真快活。
(当学生说出地上、水中、天上的事物时,教师逐个板书:热!热!热!)
<4>让我们在一起快活地读一读吧!
(四)品读第4、5、6自然段,体会雨后美。
1.雷雨过后,景色可美了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
(1)自由读读课文第4、5、6自然段。用~~找到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色。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来交流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
(2)反馈:
①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一道彩虹。
(联系《虹》体会彩虹的色彩美,形状美)
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一起把句子读好。
②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课件展示)
刚洗完澡的柳叶,小花真有精神,笑咪咪的,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想象说话)
你认为读好这个句子要读好哪几个词?
(让学生自己体会后说一说)
同桌比赛读(说说你应该向他学什么?)
读到这儿,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句子背下来,谁开个头?
(个别试背愿意背的齐背)
③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你能用谁干什么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吗?
出示:湖里,小鱼在游。
比较读读,这两句句子有什么不同。
(书上这一句摆着尾巴把怎样游写具体了。多高兴把游得怎么样?写具体了。写出了小鱼很活泼,很高兴。)
你能用这个句式看着书上的图把这两个句子说具体吗?选一句说一说。
出示:
天空中,小鸟在飞。
湖面上,人们在说。
你能找个朋友边做动作边读读这一句?
试读──个别读(配上动作)──齐读(配上动作)
④水像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
男生读──女生读──
喜欢这一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湖水很清很清,它还照着什么?用书上的照着......照着.......
说一说!
(柳树姐姐婷婷玉立的身影,刚洗完澡的大山,天空飞过的小鸟......)
师:这么美丽的句子,用线型读,师边打手势边范读
(指名读──齐读)
⑤啊!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师: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质疑:
什么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课件点击小鸟、彩虹指谁?
(体会飞的快活。)
指导读好啊(发自内心的快活)
(个别读范读齐读)
(五)指导背诵4-6自然段
1.雨后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吧!
课件展示雨后美景。(板书:美!)
2.美的语言我们就要积累起来,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背一背,能干的小朋友可以多背。
(1)自由背,找个朋友背一背。
(2)看着课件配上音乐(逐段站起来轮流背)
(六)课外延伸
1.雷雨过后的景物多么美丽啊!夏天真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如果让我们展开想象,你会给它添上哪些景物,使雷雨后的景色更美呢?
(小草、蜻蜓、蝴蝶、小船......)
请你仿句式说一段话:雨后真热闹呀!看!湖里,(),湖面上(),天空中,()。
2.交流好词、佳句、诗歌、文章.
师:作者把课文写得真美,很多作家也赞美雷雨后那美丽的景色,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好词、佳句、诗歌、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交流课外搜集的优秀作品。
雷雨前
热!热!热!
雷雨时
哗!哗!哗!
雷雨后
美!美!美!
拓展阅读
1、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济南的冬天很美,但在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脑海中产生如诗如画的美景。由此看出,老舍也是一位丹青高手。而浸透在这般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这更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阅读如此的美文,对语言的细心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对文本进行探究性的感悟品味,由整体入细微,由语感入体验。可分三步:
1、悟到全文塑造的整体景象。
2、悟到构筑这种景象的基础──优美的语言。
3、悟到作者在这种景象中所浸透的深情。
1、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
2、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感受《济南的冬天》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冬日济南的深厚感情。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各类资料了解老舍,了解冬天的济南,了解老舍与冬天的济南。
一、导入
提问:北中国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也可以引诗为证)
——奇寒、大雪、万物萧条……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同在北中国,济南的冬天却有着不同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老舍这位文学大家写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它温文尔雅的特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本文写于1931年他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时。他在山东呆了7年之久,济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2、扫除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济南 伦敦 暖和 着落 着急 髻 看护妇 镶 薄雪 水藻 贮蓄 澄清
(2)响晴 温晴 安适 慈善 贮蓄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3、范读,要求:
(1)在文中把“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圈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哪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为什么?
(2)结合2、3、4、5段,在每一段用“冬天的济南像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文中冬日济南给你留下的印象。
4、解决思考题(1)(2)。
2、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老舍先生用优美、亲切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品位文章生动形象语言。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一、导入
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起伏,连绵不断,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老舍先生对济南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济南的冬天》就是他其中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提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知识?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剧本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江青及反**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四、播放课文录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天气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突出天气的这一特点的?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考察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附:重点字词
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明确:1.(1)济南的冬*要特点是“温晴”。
(2)作者以自己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
2.在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后,作者又从济南的山和水两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
五、分析与探究
1.分析第1自然段:
作者用了什么写法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对比写法:北平(多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多雾) 济南(无重雾)
热带(日光毒、“响亮”) 济南(*日)
特点:“温晴”——推论:“宝地”
2.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明确: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3.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明确: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4.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3、初一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而与之相对的,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作者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集《老舍文集》,代表作品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播放朗读视频(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勾画。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问题设计如下
1.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明确答案: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作者围绕济南的冬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水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温晴
小组讨论
1、作者是怎样突出“温晴”的?
引导总结:对比,突出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对比---无风
(伦敦---向晴 宝地
(热带---温晴
(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再读第一段(感受对比,感受温晴特点)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讨论。
本文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
明确:
总--分--总
四、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及板书设计
预习2-5自然段
板书:
老舍
{一、1 温晴
二、2-4 山
三、5 水
第二课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lisun.cn/articles/10231.html